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六零开网店(123)

作者: 竹叶西风 阅读记录

李书记坐在上面咬牙,底下的队长们袖手等着书记作出最后的决定,反正他们是不会参加大食堂的,书记如果找事儿,那大家都不愿意,法不责众。

李书记咬牙,像是下了什么决心,“行,你们铁的很!自己办食堂去吧!必须得办,我一个星期之后下乡检查,要是没搁一块儿吃饭,不管啥理由,必须在大队部吃饭,不然县里检查,我的帽子都保不住,再来一个新书记,可没我好说话。”

老队长这次开会回来,是面带微笑的。

一桩烦心事了,粮食也不用东躲西藏。庄上的女人都在墙缝里藏粮食,一入夜,那声音就像千百个老鼠出洞。

他知道的一清二楚,哼。

这下好了,只要在自己庄上办,可操作空间就非常大,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还不是想怎么办怎么办?

到时候他绝不叫老实肯干的人吃亏,也不叫那些耍滑头的人得逞。

***

李家庄的人觉得,就是过年吃杀猪饭,也没有这么热闹。

正逢小秋收,就是春播的玉米和花生收获的季节,风调雨顺,李明言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在玉米地里掰玉米。

男人在前面砍着,把玉米一一放倒,女人们在后面,把玉米棒子掰出来,扔到空地上。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再把黄橙橙的玉米棒子从玉米皮中掰出来。

然后把玉米皮收集起来,用来做引火的毛引。

大片的地连在一起,人就像蚂蚁一样渺小,也一样把地里的东西都打倒了,收获了,偶尔碰到那些不结玉米棒的玉米,吃起来像甘蔗一样甜甜的。

地里热火朝天,突然队长陪着一个清瘦的戴眼镜模样的人来到地头,晃了一遭,就走了。

不知道又是什么人下乡指导,农民从头到尾就没有闲过,开始的“社教”运动,教育农民交公粮。后来的开大会斗地主,农闲的时候也不得闲。

李明言压下心底的疑惑,却听大哥说到:“这是定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员,看也白搭,已经说好了一亩地1000斤,到时候交的公粮铁定按这个数来交。”

哦,李明言恍惚回忆起,是有这么回事,这一年所有的粮食一半收成都用来交公粮,却因为家里不能开火,余粮全提供给大队,而没有丝毫的紧迫感。

总之多种因素相加,59年的春天,注定是饥饿的春天。

好在这个时候还有解暑的绿豆汤,陈姥姥和奶奶被分在了食堂。

几位小脚老太太总管的食堂,没有人提出异议,她们干活不利索,做个饭倒还中用。

队长这样安排,即便食堂的工作是个肥差,也没有人厚脸皮去求这个差事。

她们推着独轮车,独轮车一边放一个木桶,木桶里装着温热的绿豆汤,喝着可解暑了。

喝完汤继续干活,一人六行玉米,砍完掰完下工,有那手脚利索的,比如说李明言和李明海的组合,就歇在地边等着。

谁也不说什么,倒是队长还要在已经做过活的地方检查。

谁做的不好,漏掉的玉米太多,还要返工重做。

很是公平,以前就是这么干的,现在还这么干,没有人多说什么。大家都觉得,人民公社就是让大家吃起了大锅饭,吃饭方便了,也热闹了,其他该干啥干啥。

吃饭也有定量,今天挣几个工分,一家人就吃多少粮食,没有多的。

众人恍然,原来人民公社这么个“公”法。感觉还不错,一天的工作决定了一天的吃食,感觉更有干劲儿了。

李队长也知道这个法子注定不长久,等到农闲的时候,不出工了,又该按什么来给饭吃呢?但是谁知道大食堂能办多久呢,且过一天是一天吧。

队长的哨声终于响起,下工回去吃饭了,现在队里的房子就是陈老头的最气派,食堂就定在他家。

李明言家早早等了几个捧着大米来换油莎果的人,其中一个是二弟媳妇秋分,她俏生生的站在那里,含羞带怯。

陈梅还有李明言,一眼就看见了她,陈梅上前热情的拉住她,“来了也不早点说,吃饭没?去后头食堂吃点饭吧”

秋分是吃了饭过来的,她生产队也跟李家庄的食堂差不多,也是各家先上交了一季的吃食,然后再根据每天干活工分的多少,分配一天的饭食到底是几斤几两。

各个生产队长好像是约好了算计,所以她不好到别的生产队来做客,只能吃过饭再来。

秋分带了今年新打的稻谷,听说油莎果很好吃,还能打油,换着也便宜,就毫不犹豫的过来。

二弟也非常扭捏,两个年轻人眼睛不敢看,鼻子也不敢看,看得人觉得无比好笑。

让秋分坐在堂屋里等着,还让二弟给她倒糖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