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王是天子胞弟,论封号,也在一众藩王之上。凡事有安王出面,那些趾高气昂的藩王们,顿时就矮了三分。“安置”起来也就便利多了。
盛鸿翻阅奏折,看完后,不动声色地问道:“安王,你的想法不错。只不知能否顺利实施。”
瘦了一大圈的安王,身量挺拔,清秀的眉眼中透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闻言挑眉笑道:“试一试就知道了。”
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盛鸿哑然失笑,很快点头应允:“好,此事就交给你。”想了想又道:“朕派些御林侍卫给你。你去藩王府的时候,多带些人在身边。”
安王自己有一千亲兵。
不过,御林侍卫是天子亲兵。所到之处,代表的是天威。有御林侍卫在侧,也能震一震藩王们。
安王闻之大喜,眼睛一亮:“多谢皇兄。”腆着脸问道:“皇兄打算派多少御林侍卫给我?一千还是两千?”
盛鸿:“……”
汾阳郡王猛地用力咳嗽几声,连连冲安王使眼色。
当年他接掌宗人府的时候,皇上也只打发了一百御林侍卫到他身边,给他壮壮声势而已。安王倒好,一张口就是一千两千……
脸可真够大的。
安王看向汾阳郡王,一脸关切:“郡王咳嗽得这么厉害,要不要请太医瞧瞧?”
汾阳郡王:“……”
汾阳郡王憋屈地停了咳嗽,挤出笑容:“不用不用,我刚才就是被口水呛着了。现在已经好了。”
话音刚落,就听盛鸿说道:“安王所行之事,确实需要御林侍卫震慑藩王。这样吧,朕就派一千御林侍卫给你,由你差遣。”
安王大喜,忙拱手谢恩。
汾阳郡王:“……”
果然亲弟弟就是比堂叔待遇好。
……
安王半点不客气,当日就去点了一千御林侍卫,浩浩荡荡地领人回了安王府。
再之后,安王去藩王府和藩王们“商议要事”的时候,便将这一千御林侍卫都带上了。
藩王们再大,也容不下这么多御林侍卫。安王“不得已”之下,带两百进府,其余八百御林侍卫,就守在藩王府外。
这阵势,乍一看和抄家灭族差不多。
原本不太瞧得上安王的藩王们,气焰很快收敛了大半,也变得格外和气好说话了。
安置藩王的计划,也很快得以进行。
安王的计划其实并不复杂。按着盛鸿之前的构想,将藩王们的儿孙全部集中到一处。二十岁以下的先读书习武,二十岁以上的进行考核。考核过关的,就安置合适的差事。考核不过关的,也去读书习武。
考核的要求,全部按照京城六大书院结业的标准进行……
结果可想而知。
二十岁以上的共计一百多人,考核过关的,只有三个。这三个人,被天子亲自召见厚赏,安排进了六部学习如何做官当差。
其余的一百三十个,全部打发进了宗室书院。
没错,这也是安王的创举。
宗室子弟,生来尊荣富贵,躺着也吃喝不愁。这也使得宗室子弟读书风气不浓,倒是斗鸡走狗吃喝玩乐的风气浓厚。
安王就是其中翘楚。
为了扭转宗室子弟的不正之风,安王在几个月前上奏折,奏请天子设立宗室书院。年过十岁的宗室子弟,必须进宗室书院读书。
因宗室子弟众多,还有远道回来的藩王子孙要安置,书院仅设一处自然不够。一共设了三所书院。以年龄段来分,十岁至十五岁的在一处,十五岁到二十岁的在一处,二十岁以上的又在一处。
藩王子孙们本来有心抱团,奈何书院里读书的人颇多。每个书院都设了十来个学舍,进了书院,就得任由安排,基本都被打散安置进不同的学舍了。
没到一个月,藩王们的子孙儿郎就被安排得妥妥当当,一个个老老实实地去书院读书去了。
可怜的是三十多岁已经做了祖父的,竟然也要去读书,真是听者伤心闻者流泪。
在藩王们那里,安王也得了个“混账东西”的昵称。
第1022章 藩王(二)
时间一晃,进了腊月,天气严寒。
天子在两个月前打发太医去了颍川王河靖王彰德王的藩地,为这三个重病的藩王们看诊。
这三位藩王各自上了奏表,感激涕零地谢了天子恩德。
天子很快又下了圣旨。
三位年迈的藩王留在藩地养病,待病好了再归京也无妨。有太医亲自照看,藩王家眷儿孙们无需再留下伺疾,接到圣旨之日立刻收拾行李归京。
否则,便以谋逆重罪论处。
这道圣旨一下,顿时在藩王们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动荡。
年轻的天子委实强硬之极,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啊!颍川王三人想遥遥无期地拖延下去,绝无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