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宫凤华(934)

顾山长哑然失笑:“由此可见,人的适应力最是可怕。”

一旁的林微微,笑着插嘴道:“对了,山长的女子书院打算何时开设?”

选址建书院,要耗费一两年之功。有富商将自家的别院敬献出来,留作书院之用。顾山长亲自去看了一回,对环境颇为满意,便决定先招学生,将书院开起来。

另建书院及安养院之类的事,倒不必急在一时,待选好合适的地点慢慢建也不迟。

顾山长笑道:“几位夫子也觉太过清闲,前几日便和我商榷过了。先写几分招收学生的告示,看报名的学生有多少。”

考试肯定是要的。

不过,蜀地不比京城。女子读书尚未成风气,偌大的蜀郡,竟只有一座女子书院,且只收官宦千金。

顾山长思来想去,决定先设一所平民女子书院,多招收一些学生。只设三年课程,课程也设置得浅薄一些。如此一来,招生的标准自然要大大降低。

“入学的学生,需年过八岁。”谢明曦笑着接了话茬:“只要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便可前来报名。至于试卷,也要出得简单一些。能识字,会书写便可。”

这标准还真够低的。

林微微忍不住笑叹:“当年我们为了考莲池书院,不知耗费多少力气。”

可不是么?

谢明曦揶揄地笑道:“尤其是林姐姐,在莲池书院外昏倒了三年。若不是遇到了我,怕是无缘就读莲池书院了。”

思及往事,林微微目中闪过笑意。

就是那一回相遇,令她和谢明曦相识,结为好友。

一转眼,已是数年前的往事了。

林微微有些唏嘘:“时光如水,韶华易逝。此话半分不假。你我相识时的场景,历历在目。转眼已是七年多了。”

短短几句话,也勾起了顾山长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不知俞太后在宫中过得如何……

这个念头一闪过脑海,顾山长便自嘲地笑了一笑。

身为一朝太后,权倾六宫,帝后俱低头诚服。李太皇太后整日躺在床榻上不言不动,就像木雕一般,再也威胁不到俞太后半分。

俞太后终于如愿以偿,又岂会不好?

自己就别胡乱操心了。

说来也巧。

顾山长心中惦记俞太后一回,不出两日,俞太后的信便送到了蜀王府。

第721章 不愿

顾山长和俞太后自幼一起长大,对她的笔迹再熟悉不过。

此时顾山长坐在明亮的烛火前,目光缓缓掠过信纸上的字迹,心中涌起阵阵唏嘘。

人的年龄阅历不同,提笔落墨时,亦会有细微的不同。

当年的俞莲娘,天资聪颖,自信骄傲,落笔时如龙飞凤舞。后来的俞皇后,隐忍压抑,字迹也圆润了许多。

如今的俞太后,无需再隐忍收敛,笔锋锐利,锋芒毕露。字里行间透出令人心惊的杀伐果断。

顾山长定定神开始看信。

信上倒没什么特别的内容,既未提起京城变故,也未言及宫中形势。只如老友谈心一般,说些生活琐事。

诸如“你走之后我心中甚是挂念”“去了蜀地后你只字都无也太过吝啬笔墨了”之类。又随口问起了蜀地的生活。

看完信后,顾山长心情略有好转,扬了扬嘴角,提笔写了回信。

……

蜀郡至京城,快马加鞭日夜行程。

十二日后,这封信到了椒房殿。

芷兰小心翼翼地捧着信,走到正殿外。

正殿里,丽太妃正跪在俞太后面前,涕泪俱下地哭泣求情:“……定是有人暗中要陷害宁王,设下这一局,将污水都泼到宁王身上。太后娘娘是亲眼看着宁王长大的,对宁王的心情脾气最是熟悉。恳请太后娘娘为宁王做主啊!”

宁王被关在宗人府两月有余。

自安公公招认后,宁王已彻底落入下风,情势颇为不妙。哪怕有宁王党羽暗中出力奔走,也呈现出了颓然之势。

今日,朝中已有御史奏请天子,已“谋害手足”的罪名问罪宁王。

建安帝假模假样地将这份奏折留中不发。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建安帝对宁王动手是迟早的事。丽太妃每日都要来椒房殿哭诉哀求一回。

俞太后眉目冷肃,额上的皱纹愈发深了,透着无情和冰冷。

“朝堂之事,自有皇上定夺。哀家不会随意插手过问。”

“如果宁王真的无辜,查明原委后,皇上定会还他清白。反之,他也休想逃过严惩责罚!你在哀家这儿哭哭啼啼的,半分用处皆无,退下吧!”

丽太妃泪眼婆娑地继续恳求:“太后娘娘……”

俞太后目光冷冷一扫:“退下!”

丽太妃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踉跄着退出了椒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