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寡失败以后(244)
岳欣然略一沉吟:“大人,可否想过以工代赈?”
封书海挑眉,大感兴趣:“小陆夫人可说端的?”
岳欣然铺开亭州堪舆图,道:“大人纵使要鼓励春耕,但北狄战事未平,人心惶惶,怕是难以安心耕作。”
吴敬苍点头:“不错,如今整个亭州,还能产粮之地,怕都是在那些屯堡之旁,握在本地豪强之手。”
这些屯堡大多由豪强修造,周遭田地皆归豪强世族,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地界,佃农比之益州更是没有选择,百姓为保全性命,只会争先恐后地恳求豪强庇佑,但屯堡容纳毕竟有限,那些老弱妇孺,没有太多生产力,自然被抛弃,如果家中有孝子的,或还会奉养家人往南逃荒,有的,实在没有那个体力上路的,更不会被屯堡看中收纳的,真是只能在亭州等死。
岳欣然微微一笑:“那些豪强可以吸纳百姓,何也?因为手握屯堡。若是,我们以粮食作为工钱,请百姓来修造屯堡呢?一来,可以就近安置百姓,二来,可以配合兵将。”
岳欣然心中惋惜,不知出于什么顾虑,景耀帝终究是没有采纳军政合一的建议,将所有大权给到封书海,否则,这个提议,根本不需要军方配合,封书海直接就能上手。
封书海与吴敬苍皆是拍案称好,封书海凝神细思:“我去向安国公询问一二,与北狄打来打去,我不信军中不用修那些工事,费那些银钱,不若换作米粮以工代赈!如此军民一体,皆大欢喜,若是安国公不允,我亲自具折于圣上!”
反正景耀帝人还在亭州!不必等上半月一月就可有回复!
只是,令封书海没有想到的是,不论景耀帝,还是安国公,一时间竟然都忙得无暇分神见他。
景耀帝此次亲自前来,当然不可能只是为了捏爆一个方晴,他老人家最重要的任务是——阅兵。
召集整个亭州的豪强世族,整个大魏在北狄的兵马,一起,阅兵!
第81章 亭州六从事
阅兵之事, 事关重大,封书海身为亭州州牧, 本不应该到去寻皇帝与安国公之时才知情, 实是那个去职而去的莫长史太过小肚鸡肠,先时想拿捏封书海, 未曾交待工作,后来直接被岳欣然逼得交出官印,他便更不会说了。
封书海浓眉紧皱:“如今正当耕时, 连亭州城中都有这许多百姓饿成这般模样,多耽误一刻,便会多饿死不知有多少百姓。不成,我立时具折,纵是陛下与安国公忙着阅兵一事, 我请那位吕中官代为递折, 只要陛下发一句话, 此事便可立时操办起来!不能耽误!”
岳欣然见状,少不得要给火急火燎的封书海提了一个醒:“封大人,似这阅兵之事, 既是亭州地界,不可能与亭州州府全无干系, 是不是您也召集其他官员过来询问一二?
大人, 亭州之事,不同益州。看到民生凋敝、流民凄凉,我知道您心急如焚, 想立时为他们提供庇护之法……您的考虑,民生为先,若在益州自无大碍,可此处毕竟是亭州,北狄大事在前哪。”
封书海登时醒悟,那日在圣上面前奏对之后……他是有些太急切了。
醒悟之后,封书海执政也算得上经验丰富,很快就知道,在赈灾之前,有一些工作实是不能跳过去的。
比如,接见所有亭州高级别官员。
似莫长史那般的官员不要也罢,可是,这亭州之地,他初来乍到,纵使再想赈灾,也应全面了解情况、再选拔些稳妥可靠的下属,否则,就算陛下与安国公同意这以工代赈之法,仅凭他、吴先生与小陆夫人也断无可能将此事推行下去。哪怕此地的官员皆与那莫长史一般沆瀣一气,也还是该召来打探些消息,譬如似这阅兵大事,亭州州府必是领了什么活计在做着的,他不至于像先前那般两眼一抹黑。
整个亭州州府的组成 ,与益州一般无二,长史总领诸事,下设都官从事、功曹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典学从事、治工从事。
封书海失笑:“小陆夫人提醒得是,纵使再心焦,路还是要一步步走。”
不多时,这六位从事便都到了,从他们各异的神情中不难推断,封书海甫一上任就辞了莫长史之事……恐怕整个亭州官府都知道了。
封书海虽然决定依循步骤,对官吏进行甄别选拔,却也不打算再似原来初到益州那般,先拉近关系再慢慢观察,走那水磨功夫。他执掌一州州政五载,与三江世族恶斗了三年半,视线扫过去,便将诸人心态各收眼底,兼之整个亭州的简册都翻阅过一遍,此时成竹在胸,自然而然地开口,却是不怒而威:“诸位从事辛苦了,本官初到任上,还请将各位简单将手中各自职司、当下所忙之事一一报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