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小地主(175)+番外

性情不能太过厉害,脾气也不能太和软……

最后还是李家的老太太决定不着急,边找边等。

李登才心性长得慢,虽然十多岁的人了,还跟一个孩子似的(本来就是孩子),一点都不像他两个哥哥,因此家里的人也就不逼着他这时候娶妻。

可再拖,这个岁数也够了。

因此翰墨的信一到,老太太就叫人去将儿子媳妇和两个孙子叫来了,李登才的婚事可是大事,她怎么也要和他们商量一下。

李老爷看了信,就递给妻子。

这是李登才第一次明确表示要家里给他提亲,但翰墨之前已经有几次暗示过李家的家长们,公子有了喜欢的人,对方还是个村姑。

一开始知道桃子的时候,不管是李家的老太太、太太还是李老爷,对这门亲事都不看好,他们是说了不要求身份,但不代表真的会一点都不要求。

倒不是因为利益还是面子之类的问题,而纯粹是一种习惯。

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习惯,因为所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都会有所差异,但不可否认,门第相仿的人更能说到一块儿去,因为他们的见识与阅历都差不多。

为什么大家都是回家与妻子商量事情,从未听说与妾商量的?

妻子因为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环境的见识还可以和丈夫说上话,妾一般都是农家出来的女子或是丫头或是身份地位更低的娼寮之地出来的女子,这些人一般是没有什么见识的。

但李家人深知李登才的性格,也没派人去阻止什么的,只是想着顺其自然,只是没想到顺其自然的结果竟然是李登才直接叫老太太去定亲了。

李老太太犹豫半响,道:“我听说那李家一下子出了两个进士,那姑娘也是从小就读书识字的……”

李太太就笑道:“娘,三子看上的是苏家的姑娘,而且那进士也是李家一个苏家一个……”

李老太太就摆手道:“这个我知道,只是两家既然是当着一家存在的,几个孩子又都是那李相公及李娘子带大的,那也就与一家兄弟无异了,加上又有血缘牵绊,并不差什么。”

古人最喜欢兄弟多,李家和苏家虽然只各有一个进士,但因为是从小一块儿当一家兄弟养,加上又有李石和苏木兰牵绊着,以后再官场上那就是与一家兄弟无异了。

李太太沉默下来,看来老太太是想同意这门亲事的。

说来也是,家里的想法就是让李登才照着自己的喜好来,以前这孩子小的时候都是想要什么就与他们开口,但也不知是何时,有谁在他面前说了不好的话,他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她和老太太几人都心疼的不得了,为了这事,还将李登才身边的几个人换了。

其实认真说起来,李登才已经很久没向他们提过要求了。

最后还是李老爷拍板,“母亲不如到钱塘去住一段时间,也好打听那姑娘的人品相貌之类的,然后看了三子的反应再做打算。”

李老太太想想也是,如今李家和苏家的人还没从京城回来,他们说这些还都为时过早了,“既如此,我们就先到钱塘那儿去住一段时间。到时看情况再定。”

李家的两个兄弟对视一眼,都没有说话,当初打探李苏两家情况的就是他们,所以他们对李苏两家的情况比对老太太们更加熟悉。

李苏两家的那两个姑娘虽然从小读书识字,但还要干农活,有时更是要出外摆摊,两兄弟就不是很情愿弟弟娶这样的弟妹。

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母亲,所以李太太一看就看出了两个儿子神色间的微微不赞同,留了心,等出了老太太的院子,就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

李老爷正疑惑,就听妻子问道:“我问你们,你们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们?”

两个儿子对视一眼,只好无奈的将自己打探到的说了,道:“他们家境艰难,倒也情有可原,但弟弟金贵,给他娶这样的妻子……而且他若是一时喜欢呢,到时若是不喜欢了,岂不是害了人家的姑娘?”

李老爷和李太太对视一眼,就仔细的问他李家和苏家平时的生活常态。

两人要打听,总不可能只打听外头人的传说,自然要留意他们平时干了什么,怎么干的,只有从这些小事上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

两个人的岁数都是过了而立和即将过而立,在官场上也混了好几年,自然知道这些弯弯道道,所以打听的很到位。

李老爷就满意的摸摸胡子,点头道:“若果真如此,这门亲事倒是值得一结。”

李太太也满意的点头,见两个儿子不解,就解释道:“你们只看到他家贫苦,以为就算是读书识字,也养成一副小家子气,看不上眼,哪里看到她们的勤劳?”

李老爷点头,“她们小小年纪就知道主动帮家人干活,之后也毫无怨言,可见是个识大体,懂轻重,又重亲情的;这是其一,其二,我们这样的人家又无心争个甲乙丙丁,所以选儿媳最要紧的还是看品性,品性好,才能将孩子教好,你现在看着我们家不错,可在官场上混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落下来了,到那时,没了华服美婢,你们只怕连穿衣吃饭都不会了……”

“最要紧的是这两个姑娘并不慕权势富贵,这样的人就是到了我们家也不会显得小家子气。”李太太听两个儿子说两个姑娘的教育也是李石主抓,心里就满意了八分,毕竟,一个能教出两个进士,自己也成为秀才的家长你能差到哪里去?

不可否认,当时李太太还是微微介意木兰的。

木兰在外头的名声一向彪悍,在鸣凤村,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安然无恙,全年没多少麻烦事,全靠的是木兰那一身彪悍的箭术。

聪明的李老爷和李太太自然知道,心里也有些赞赏,但这样的儿媳妇放在他们家里就不是很乐意了。

所以听说是苏木兰的妹妹,李太太最为担心的就是这一个,好在苏木兰同样因为年纪小的问题,两个女孩的教育竟然也是李石在做,苏木兰不过教他们一些女红之类的东西。

李老爷和李太太与两个儿子不一样,他们考虑的更多些。

现在三个儿子看着还和睦,现在他们还在也还好,可他们若是都不在了呢?

老太太还在,他们还康健,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都能闹成那样,当初三子为什么慢慢地就变了性子?还不是老二媳妇心中介意,多说了几句?

他们还在的时候都这样,更别说他们不在的时候了。

可若是给三子娶一个厉害的媳妇回来,虽然可以保住三房的利益,但兄弟之间肯定有嫌隙,三子是个单纯直率的孩子,若是没有兄弟扶持,以后还不定怎么样呢。

而且,一个心思深沉的女子,他们也怕三子受委屈。

最重要的是,三个都是他们的孩子,他们自然希望他们的孩子都好。

可要是让三子退步,娶一个性子温婉一些的,他们又怕大儿媳和二儿媳亏待三房,三子也跟着受了委屈。

现在桃子的性格倒是不错,她和三子一样心思单纯,两个儿子也是调查过的,以后就算大儿媳和二儿媳在跟前说了什么,两人也会多站在三子夫妻那边想想,三子也不至于受委屈,最重要的是,桃子虽然单纯,但因为从小所生活的环境,心里还算有成算,定然不会叫人太过欺负。

而苏木兰不是吃亏的主儿,由此可见,她从小带大的孩子也不会是认怂。

李老爷和李太太对视一眼,心里都对这门亲事认真了几分。

☆、153.第153章 离京

什么都不知道的李石正送傅鹏离开。李江和傅云芬的婚事算是定下来了。

李江和苏文参加完殿试,名次并没有什么变化,而李石对傅家了解的也够多了,他和木兰不一样,木兰不喜欢傅鹏,是觉得他太过功利,但李石知道,在这官场上混的都会想往上爬,就是他走入这个官场也会想方设法的往上走的,区别只是他不会像傅鹏一样这样利用家人罢了,但在外面他一定不是个好人。

因为李江和苏文年纪都大了,所以李石直接给傅家下定,算是将婚事定下了。

傅鹏倒是很想在京城将婚事办了,但傅夫人却不想如此委屈自己的女儿,李石也不想如此的草率,以后傅云芬是要随着李江去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