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小地主(66)+番外

拔除身后的匕首时也是一样的动作,何大郎附近的雪都被血染红了,李石心想,这样一来,他就不用再花费时间去毁尸灭迹了,等一会儿就有动物会过来帮忙。

李石背着木兰从另一条路出去,这样可以直接到府城门口不远处。

因为有木兰的指点,这次要快速得多,还避开了猛兽。

木兰虽然没有伤到内脏,但骨裂了,帮他们看病的大夫没有把握按照李石说的那样一点后遗症不留。

李石只好背着木兰去找钟大夫,付出了五十两的高额诊费保证了木兰的骨头没事。

钟大夫说话毫无顾忌,看着木兰道:“你该庆幸,你的年纪还小,若是像他一样的年纪,我可不保证以后你的生活不受影响。”

钟大夫一边查看她的伤口,一边啧啧称奇,这样的力道她竟然还能逃出来,虽然他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只凭这个伤口,他想也知道是受了攻击。

李石面色寒冷,心一阵后怕起来。

他不知道如果他没去,木兰能不能杀了对方,但知道,木兰一定会受很严重的伤。

到底是他太过疏忽,如果他在何大郎他们没有出来的时候就将俩人处理了,那这件事就不会发生。

李石想要将何三郎也处理了,木兰拦住他,“我们不是杀人的工具,他现在并没有对我们做什么,我们不能因为他是潜在的危险就杀了他,因为他还有一半的几率是不会动手的。”

李石拗不过木兰,只好暂时罢手。

这一次伤势,让木兰整个冬天都只能在家里度过,甚至连衣服也暂时做不了,只能在家里被人伺候。

家里的气氛一时凝重起来。

赵猎户过来看木兰,他似乎猜到了什么,但什么都没说,只是留下了二十两银子给木兰,算是他借给他们的。

李石拿着钱,低声道:“你师傅常进山,那条又是必走之路,他会不会已经知道了?”

木兰不在意的趴在床上,昏昏沉沉的道:“知道就知道了,师傅不会说什么的。”

李石沉默半响,幽幽的道:“他手上也有人命?”随时疑问,但口气中却带了一丝簇定。

木兰的睡意微去,她仰起头看李石,良久才道:“至少我觉得他是好人。”

李石轻笑一声,没有依据,只是感觉。

赵猎户也是因为感觉才收木兰为徒的,他轻轻地摇头,没有再多说什么。

何大郎失踪不见,这一次并没有在何家造成多大的轰动,何陈氏并没有找何大郎多久。

何大郎自从断了一只手之后,脾气就变得很不好,不干活不说,还动辄打人,有一次差点将何陈氏和两个孩子活活打死,还是因为何家的两兄弟看不过去拉了一把,这才保住命。

所以何大郎失踪后,何陈氏并没有怎么找。

她公公虽然不满,但何陈氏的话放在那里,她没钱找,谁愿意帮忙她感激不已。

也不知从何时起,村里开始说何大郎是受不了自己被村里人指指点点,跑走了;但也有人说何大郎不愿再在村里干活,跑出去要饭了。

只有何三郎坚定的认为何大郎的消失和木兰有关,但他不会说出口就是了。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李石看着他的眼神里透着一股冷意,他叫妻子去看,妻子却说李石只是很温和的冲他微笑,只有他的感觉告诉他,离李家和苏家远一点。

他并不愿意为了何大郎再去得罪李家和苏家,从何大郎将他推出去喂狼开始……

☆、59.第59章

参加县试和府试需要一位秀才和村里四位老人的保证书,而参加院试需要两位秀才和村里六位老人的保证书,这个措施是为了保证这个应试的人人品没有问题(但木兰觉得这只对没钱没人品的人有用,对有钱没人品的人丝毫作用不起)。

鸣凤村有两个秀才,一个是村里学堂的陈先生,一个是村长的四儿子刘思成,在三年前考中了秀才,现在在府城的书院里读书。

李石带着两个弟弟买了些酒肉分别送去几家,总算是将三张保证书拿到了。

之后三兄弟就安心在家读书,可仍然需要负责鸡和兔子的食物以及各种家务活。

木兰从不觉得要考试就要什么都不干的读书,想她当年要参加高考的时候不是一样回家干活?

木兰称之为“劳逸结合”,而这个传统在以后被李江和苏文很好的传给后代,就算是要参加科举考试,也没有将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的道理,家里的活依然要负担一些。

倒是李江不用应付顾客后可以全心的将心神放在了学习上。

到了二月,春雨琳琳时,李石和木兰亲自将李江和苏文送去考试。

李江和苏文从考场里出来,深吸了一口气,见其他人有的走路都不稳,有的却还生龙活虎,俩人对视一笑,深深地觉得木兰劳逸结合的说法好,至少现在他们不用狼狈的走一步喘三口气。

“你考得怎么样?”苏文问。

李江矜持的道:“有八成的把握吧。”

苏文撇撇嘴,这人和姐夫一样虚伪,他说有八成的把握,那就是九成会考上了。

“那你呢?感觉如何?”李江问。

苏文微扬着下巴,“八成的把握吧。”

李江点头,心中暗道:这人有时务实太过,他既然说有八成的把握,那就是七成九会考上了。

俩人心中都放心了,看来他们考上的可能性都不低。

俩人出来就看到李石站在一边等着他们,苏文就低声问道:“如果府试过了,你去不去参加院试?”

“当然去,就是不中,练练手也好啊。”

苏文眼睛亮晶晶的,“你说我们要是和姐夫一块儿中了,那岂不是我们比姐夫还要聪明?”

李江嘴角抽抽,打破他的不切实际,“大哥还要挣钱养家,一天大半的时间放在摆摊上,而我们一天大半的时间都在读书。”

苏文强辩道:“姐夫是十岁考中的童生,我们今年也是十岁,不对,我今年九岁,你才是十岁。”

李江淡淡的瞥了他一眼,“当年旱灾,我们家要断炊的时候,大哥自己拿出了八两多的银子。”

苏文一时不解。

李江就以一种看笨蛋的眼神看着他,“大哥从七岁起就给书局抄书,除了自己用掉的,还剩下了八两多。”

苏文一时深受打击。

李江这才嘴角微翘的离开,他大哥可是十里八乡出名的神童,岂是随便一个人可以和他比的?

李石接了他们回去,大致问了一下,见他们精神还好,回到书房就将准备好的白纸给他们,“将试题和你们的答卷默写下来。”

李江和苏文低头接过,老老实实地再接受一次荼毒。

正打算熬汤给两个小子补补的木兰脚下就是一顿,心里无限的可怜起两个孩子,想她当年小考时,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

第二天叔叔婶婶再问她语文的作文题目叫什么,她都要回乡半天,再过一个礼拜问我,对不起,连类型都记不住了。

话说他们到底是怎么记住自己的答案的?

李石瞥了木兰一眼,眼里划过笑意。

三月成绩就出来,李江和苏文都过了,李江的名次较为靠前,为第五名,而苏文排在第九名。

不要觉得这个名次很靠前,因为府试统共只要五十个人!前十名为甲等。

当年李石取得县试头名,所以才被称为童生,而到了府试的时候则有前面累极下来过了县试的人相争,所以他只得了第二名,到了院试,因为受寒,本身学识经历都还不够,所以没中。

这一次,三兄弟决定一起去院试。

李石只花钱得到了临近三年内的试题和头名的答卷,就是这样也花费了十两之多。

要不怎么说读书花钱呢?

这个时代不像木兰的前世一样考完之后公开题目和答卷,像卖书一样卖试卷的,只有特意去收藏的人才会知道。

而书局就是利用这一信息不对称,将每年的试题和答卷收集起来,到第二年学子要考试时高价卖给他们。

那些没有人脉收集不到这些的读书人,为了能够多熟悉一些考卷,都会想方设法的买上一两卷。

其实要木兰来说,这都是文人相轻产生的毛病,反而便宜了书局。

每年参加考试的读书人这样多,要是都像李江苏文这样出来就将试题和自己的答卷写下来(关键是他们有这能力),然后拿出来共享,书局还能赚什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