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与诸葛亮的最后八年(143)

作者: 江东阿玥 阅读记录

“讲一个小猪佩奇的故事吧。”我说。

“听过啦。”阿瞻大声抗议。

“那……讲一个葫芦娃的故事吧。”我从现代带来的存货实在不多,阿瞻听了,又摇摇头说:“这个也听过了!里面有一条很坏很坏的蛇精,对不对?”

我翻个白眼,心想怎么又听过了,小兔崽子记性还挺好?

“那娘给你说一个‘从前有座山’的故事吧。”我十分认真的说。

阿瞻鼓掌表示赞同。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我打了个哈欠,盯了一眼阿瞻,他好奇的眨着眼看着我。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我又讲了一遍,再看了一眼阿瞻,见他仍旧神采奕奕,倒是我犯起了困。

怎么回事,这种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故事,不是现代专门用来哄小孩儿睡觉用的吗?怎么到阿瞻身上就一点也不好使了?还把我自己给绕了进去。

“你不困吗?”我问阿瞻。

阿瞻摇摇头。

“该给你找个师傅,学学认字了。”我脑袋灵光一闪,诸葛亮走前倒把这茬忘得干干净净。

找师傅这种事,还有比蒋琬更合适的人选吗?

按照《礼记·少仪》中记载的,我也为阿瞻准备了“束脩”(其实就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略备薄酒,望留府长史能够收下这位萌萌哒弟子。

蒋琬出来时见到此景,哑然失笑。

“瞻公子今年多大了?”蒋琬问我。

“3岁。”我干脆的回答。

他听完我的回答,看着我不做声,满脸都是“麻烦你自个想想你3岁时在做什么?”的表情。

哦……

好像是……

3岁就读书这种事好像是……有点早……哈?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好,好久不见。

第85章 蒋琬

蒋琬还是有点(十分)勉强的同意了这件事,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常常带着阿瞻上蒋琬那儿,趁蒋琬闲暇时,让他开始教阿瞻读书写字,蒋琬也不多说什么,就这样充当起了阿瞻的启蒙老师。有一天他拿着一本薄薄的小本本过来问我:“这上边的东西都是你写的?”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蒋琬翻开第一页,自己念了出来。

“《唐诗三百首》这是。”我说。

“但这里边最多三十首。”蒋琬甩着小本子,问我。

我挠挠头,无语凝噎。能背这三十首,都已经是我的极限了,还是我凭着记忆记辛辛苦苦默写下来的,以前的小、中学课本里有的都尽量往里边塞了,用来作为阿瞻的启蒙读物。

“《唐诗》是什么?”蒋琬接着问我。

“呃。”我迟疑了一下,答:“‘唐’是一个朝代……的名字。”

“朝代?我怎么从没听说过。”蒋琬说。

“在你们之后。”我说:“在东汉之后,魏晋之后,隋之后……”

我自顾想了想,虽然历史不好,但基本的朝代常识还是有的,这么一看,唐排在好多好多年之后了。

“那这诗是什么意思?”蒋琬觉得我又在胡言乱语了,他将注意力回到诗句上,似乎他也很喜欢这些诗。

“这是李白的诗,这篇讲的是思乡之情。”我道。

“那‘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呢?”蒋琬翻了翻后边,又问。

“那是王昌龄的诗,送别友人的。”我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蒋琬继续喃喃的念。

“张继的诗,怎么样,很美吧。唐朝是一个特别浪漫的时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蒋琬自己读着,到了这篇,兀自停顿了一下,来回的看着这些文句。

“嗯……柳宗元的作品,怎么说呢,这是一首太有意境的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奥妙须由读者自己体会。”我假装深沉,摇头晃脑,其实就是自己说不来,强行解释而已。

蒋琬翻了一会后无奈摇摇头,将诗本交还给我,道:“你平日里就给小公子看这些?”

“也不全是,我还打算再默写一本宋词……”说到宋词,我脑子里瞬间涌出许多宋朝名人名句,巴不得立刻写下来。

“你认为小公子需要看的是这些吗?”蒋琬打断我兴致勃勃的讲话,声音突然有些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