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葛亮的最后八年(9)
“酉时,快戌时了。”她说。
这是我来到这个时代从自己口中问出的第二个废物问题。
我的天,戌时又是几时啊?!
“我给你弄了根木杖子,想着你腿脚不便,这样出入也方便些。”阿夏笑着递给我。
“那我现在就要出去。”我接过,说道。
“这么晚?去哪儿。”她问。
“我快闷死了,白天睡了这样久,夜晚恐怕也睡不着了。”我拄着拐杖起身,一瘸一瘸的往前走。
“等会,你再吃点东西罢。”阿夏小宝贝又贴心的说。
胡乱吃了几口汤饼,我摸了摸嘴,打了个不大不小的嗝。
“走喽。”我说。
“雪还没全化,我看你拿个灯笼好些。”阿夏看劝也劝不住我,硬塞了个精致小巧的灯笼给我,于是我便提着这玩意儿瘸着腿出了门。
风雪停后,屋外还是有些冷,黑漆漆的,只明明灭灭亮了些灯。原本只想走一会便回去,未想到似乎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这丞相府还真不小。”我提灯照路,小声嘀咕着。
小路也弯弯绕绕的,我四顾茫然,不知从何下脚。转头正想着回去算了,却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琴声,在这安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清,不觉心下一动,居然寻着琴声一路找过去了。
此时冬雪未融尽,檐下还结着长长的冰凌,我踏雪一路寻琴,猛然觉得自己也算有几分“雅趣”。正思忖着,见长廊尽头的小亭中似乎正坐着一人。我又走近几步,是了,琴声便是从此处传出的。
只见那人端坐着,身前置了个琴案,一把古琴横在案上,别问我怎么知道这是古琴,以前看的古装网剧还是不少的。
他手下来回,灵动潇洒,琴弦与指尖摩擦碰撞,传出的,却是声声悦耳。
激昂的,和缓的,低沉的,凄哀的。
好似在这一刻,将世间最好的旋律都听尽了。
我拄着拐杖,提着灯笼,就这样呆在了原地。
许久许久,那琴声终于停了下来,而那人也终于抬眸看到了我。
他的眼里露出些许诧异。
“丞相……好。”
我说着,一手拄拐,一手提灯,也不会行礼,一时尬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他却没说什么,只是象征性的点点头,昏暗的光线下,他乌黑透亮的眸子似乎有着某种奇妙的魔力,竟使我无法扭转目光,看着他,一时间,脸又不知如何红了。
他并没有理会我,只是自顾自弹起了下一曲。
我回头望了望身后,暗夜里,亦摸不清回去的道路,索性瘸着腿走过去,看到边上还有个席子,于是勉强弯腰拎了过来,铺在地上,坐在他的对面。不远处有个小炭盆,里面燃着小火,上面还悬了个小铁壶,我忍不住伸手过去,瞬间觉得十分的暖和。
他还在弹着琴,我小心翼翼的握住铁壶,给自己也斟了一杯热茶,哈着手,轻轻抿了一口,顿时茶香四溢。
好清甜!
我心里想。
此时月亮也探出了头,清清冷冷的光落下来,落在我的衣襟上,也落在他的衣襟上。我好玩似的将袖子拂来拂去,静谧的夜晚,此处,此时,只有我们二人。
茶喝完一盏,他的曲子也弹完了。
“怎么?”
熟悉的声音,和他的琴音一样低沉,却富有磁性。
真是吸引人。
作者有话要说:
最近要期末考试了,突击复习,所以更新的就慢了。仍然是想到啥写啥,没什么章法。
第8章 煮茶闲话
我嘴巴半张着,眼神痴迷,还沉浸在他弹琴的姿态中一时无法自拔。
“腿好了?”他问。
我回过神来定睛看他,见他脸上表情有些戏谑。
没想到一国之相,也会有不严肃的时候。
“要是好了,我拿这个作甚么用呢?”我戳了戳那木拐,撇撇嘴。
“那你不好好歇着,出来做什么。”他说着,伸手去拿杯子。我见状,想抖个机灵,赶紧帮他把茶水斟满。
“丞相请用。”我学着仆役们恭敬的语气。
他瞄了我一眼,举杯轻吹了吹,慢慢喝起来。
“丞相还不是么,大半夜的不睡觉,在这里弹琴。”我说。
“倒也只有你敢这样与我说话。”他语气不咸不淡,恢复了之前的冷漠。
“一国之相,要的难道是人害怕么?”我说。
“惯会狡辩。”他说。
“丞相,我记得你可是走亲民路线的。”我又说。
“嗯?难道你在吴地,也知晓我?”他轻哂了一下,发问。
“那可不!”我来了兴致,“又何止吴地呢?连魏地……整个中国都知道您哩!哪怕是那东瀛还是扶桑地方的人民,都十分喜欢和崇敬您。”我音量提高了不少,而当看到对方一脸“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表情”时,我只好又继续说,“‘三顾茅庐’,‘如鱼得水’,这样的成语都和您有关吧?还有一个什么什么……‘白帝城托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说您的吧。这些故事在我们那个时代,早就耳熟能详了,哪怕是小孩儿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