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04)
天气转暖,河滩里一片欣欣向荣。去年的簸箕柳抽出了成簇的枝条,一天一个样,长的飞快,年后新插的也发了芽。
大伙都说:“这东西可真好活,还能挣大钱,早知道咱种什么庄稼啊,都插上它多省事。”
“要不是悠悠姥姥出去看到公家收,咱庄稼人基本上都会编,卖给谁家去啊。”
“咱就会编个篮子筐什么的,那么精致的东西,要不是跟着人家学,咱可不会。”
“那是,简单的东西大家都会,外国人也得会。听说他们跟‘大一号’差不多,个子高手脚大,笨手笨脚的,编不了精致的东西,所以就花钱买咱们的。”
大家七嘴八舌的脑补着,景云听见了就骂:“你们才笨手笨脚的,就会在背后嚼舌头。让俺娘听见了,一脚揣你个仰八叉。”
景云真没说错,“大一号”急了,寻常男人也不是她的对手,上去就用脚揣,通常一脚就把人撂倒在地。所以,一般人不敢惹她,不过她好脾气,可是急了好用脚踹人。
黄河岸边土地湿润,燕麦和苜蓿长的比去年长势好。燕麦是新出的,苜蓿在去年的根上接着发新芽。也是成簇的长,大伙割猪草更方便了。
今年,村里买自行车的多了,没有自行车票,大伙就去市场上买高价的,几乎家家都买了金鹿自行车。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呼啦啦的来,又呼啦啦的去,割草的活被孩子们包了。
女孩子们去河滩只管割,再也不用往家背了。回家就只挎些野菜。
面条颗出来了,新插的簸箕柳地里到处都是,悠悠的商城里又开始了纯天然野菜限量抢购活动。
大伙还纳闷:“今年的面条颗咋这么多,别和铃铛麦似的,长疯了。”其实,面条颗年前就出土了,往年队里顶凌耙地,大部分都耙出去了。
今年翻浆就插上了簸箕柳,面条颗就成片的长了起来。不过这东西也长不大,最多一尺高,产量也低,对庄稼的影响不大。
这可方便了悠悠,有了簸箕柳做掩护,机器人大量的往外放,她商城里的野菜供应充足,狠赚了一笔。
二月底,村里的老太太又开始挨家收钱,说是今年年景不好,得给神灵上供,保佑村里人平安。理由就是“连着三个大,神鬼都害怕。”
姥姥给悠悠说道了好长时间,悠悠才弄明白。农历一个月三十天是大月,二十九天是小月。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连个三个月都是三十天,就叫连着“三个大”。
悠悠暗自心惊,这帮老太太真相了,七六年确实多灾多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滩区,十几年没有的洪水,给滩区人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老人们的预言,村里人还真信,每家都兑了一元钱,老太太们连着给河神上了七天的供。
悠悠求的是穿越大神,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帮人们度过难关,尽量减轻大伙的损失。
第233章 收购“小黄鱼”和玉器
过了三月初五清明节,村里的小麦又开始追第二遍氨水,这也是县里搞的试点,就是看追两次氨水的增产作用。石庙村在公社的帮助下,刚施完第一遍氨水。
他们村里的群众就埋怨村里的干部,说他们笨,比着葫芦画瓢都不会,守着韩屯这个榜样,都学不来。
今年的春天,韩屯和石庙的小伙子,成了抢手货。十六七岁就有人上门提亲,人们都看到这俩村过的富足。特别是韩屯村,一个春天成了六门亲,适龄的小伙子都找到了媳妇。
“高高三”本来准备今春翻盖院子的,因为他奶奶的离世,也搁置下来。现在虽然没有了守孝三年的老说法,但人们还是自觉的守孝一年。
农历的三月十一,姥姥带着悠悠去了临水,娘俩先去了王奶奶家。姥姥给她带去了,上次在批发部里买的那箱奶粉。
奶奶果然在家里等着,她一见姥姥的面,就笑着告诉姥姥:“妹子,卫红生了两个小子,都五斤多。”
“姐,恭喜您,这下合心意了吧。”姥姥也替她高兴。
“妹妹啊,俺算摊上好亲家了,卫红父亲给孩子上户口,一个姓王,一个姓孙,俺总算给他老孙家留了条根。”王奶奶说着,激动的留下了泪。
“姐,这是好事啊,您别伤心了,他们还年轻那,以后的孩子多了,说不定还让孩子姓孙。”姥姥劝解到。
王奶奶看姥姥带来了一箱的奶粉,就说:“妹妹,亏得您上次给的那两袋奶粉。俩孩子饭量大,卫红的奶就够一个孩子吃的,有奶粉就省事多了,就这也忙得够呛。
有了这一箱奶粉,够喝半年的啦,你可算是帮了姐的大忙,姐姐谢谢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