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546)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其他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单位的负责同志,即便不是一把手,在各单位也是当家说了算的。大家的想法一致,带些布匹回去。

援朝舅舅看大家都同意,就说:“好,你们自己决定,咱这次的费用也有出处了,还能给单位创收。”

罗瑞和在这方面是行家,大家把家底都亮了出来,在他的帮助下,购买了大量的布匹。为了凑够一车皮的货,最后还是姥姥给他们垫了一半的资金。

以后的时间,考察团的人员就自己行动了。罗瑞和给他们派了个振华的员工,负责协调联系。

援朝舅舅每天回来,都会给姥姥唠好长时间,对深南的好多做法,深受启发,分析挑选着符合临水的项目。

姥姥连着看了几天,再加上罗瑞和的鼓弄,对织布厂确实动了心。别说她了,考察团的人员,也对家庭织布厂都动了心思。

可是织布机的投入太大,一台家用织布机,价格在5000元左右,加上流动资金,最少得万元的投入。

深南这里的织布机,大部分是港岛淘汰下来的,价格在千元左右,再者这些机器多数是他们在港岛的亲人投资的。

即使是深南,也不是家家都有织布的能力,好多人家买不起织布机,就买台织袜机,在家里织袜子。

这里的尼龙袜子,批发价不到一元钱,比悠悠的价格还低。

家庭织袜倒是可行,投资不超过伍佰元,就可以生产了。一天产量一百双左右,即使每双袜子赚0.10元,也是10元的收入,两个月就能回本。

现在,尼龙袜和锦纶袜还是比较受欢迎的,零售价格一直是国家的定价,在1.68——1.88元。

家庭加工袜子,主要是缺少原料。国营纺纱厂的产品,根本不对个体出售。

深南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个人可以买到棉纱、尼龙纱和锦纶纱,而且是批发价。

因此,要想发展家庭织袜,必须由政府解决织袜的原材料。有深南这个市场,只要政府出面组织,原料的问题很好解决。

考察团的同志一致认为,家庭织袜是个好项目,符合临水地区目前的情况。

悠悠让智脑论证振华公司的织布厂,智脑却给了个不同的建议,建个纺纱厂,给这些织布厂提供原料。

建纺纱厂可不容易,投入大,工序多,用工量更大,不是一家一户能办了的。故而,深南除了国家投资的纺纱厂,还没有个体企业办的纺纱厂的。

织布厂用的化纤纱,大部分靠进口,由于国外的技术先进,价格反而比国产的底,质量也好,这也是大伙不干纺纱厂的主要原因。

可后世的纺纱机器便宜啊。不仅便宜,而且先进。在后世,纺织厂都是机器人,很少有用人工的。

在非洲等落后国家,也有人工的纺织机器,和现在相比,算得上是世界级的顶尖水平。

而且,后世的化纤原料也便宜,质量又好。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坐火箭也赶不上。

纺制简单的粗支化纤纱,简直是太容易了。悠悠看着智脑给出的实施方案,得意的笑了许久。

悠悠在网上找了个淘金客与摆渡者的故事,特意的让姥姥观看,就是为了让她明白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424章 抓机遇

有一座金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淘金者,他们从各地纷纷涌向金山。

可是,当他们来到金山前,发现金矿却被一条很深的河流隔断了。

淘金者有的游泳,试图游过河去;有的望河兴叹,无所适从;有的干脆打道回府。

有个淘金者却在河边做起了渡船的生意。最后,很多淘金者空手而归,而这个渡船的人却发了大财。

这就说明,只有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企业亦是如此。

只是太多人因为抵制不了眼前的诱惑,被蒙蔽了双眼。淘金者往往血本无归,而渡船者反而满载而归。因为渡船的人,选择了不太拥挤的道路。

从这个故事中,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淘金不如摆渡。

姥姥看完故事,悠悠又把智脑给出的方案提供给姥姥。姥姥指着她的脑袋:“你个鬼灵精,在这里等着姥姥那。别说,你这智脑还真好用,比人考虑的都周到。”

悠悠听的直竖大拇指,姥姥您真相了。智脑在好些方面,确实比人类强,不过它是在人类的指令下工作。

至于姥姥怎样说服罗新华父子,就不在悠悠的考虑范围内。不过,他们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在震宇公司的900亩工厂区,建立一个大型的纺纱厂。

根据厂房的面积,纺纱厂的规模暂定5万纱锭,在国内算是较大的纺纱厂了。光是设备投资,就得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