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真要考中了,纪尚书不想让纪致诚在京里消磨。
京城太小了,无论纪致诚在何处任职,与纪尚书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谁会真正历练他?耗费数年,只怕还跟在国子监里一样单纯。
纪尚书要把孙儿扔出京去,穷乡僻壤才好,身边同僚不会因为他姓纪就厚待他,让他自己去官场上摸爬滚打,好好学学。
只要纪致诚不犯什么贪墨、忤逆之类的恶罪,事情有办不妥当的,纪尚书还在朝中,能帮着周旋、改正,总好过他退下来了,才发现护不住了。
年轻时多受些磨砺,免得中年、老年来吃亏。
若是那样,来年放榜后寻了缺,纪致诚立刻就会被纪尚书踢出京城,若徐令意彼时怀着胎儿,或者抱着襁褓里的娃娃,一路颠簸,那真是大人小孩都受罪。
有着如此思量,纪家上下才半点不心急,反而觉得晚些添丁也挺好的。
只是人算不比天算,孩子突然间就来了,虽与计划不合,但谁会不高兴呢?
再算算日子,这胎足月落地之时,就是纪致诚杏榜放榜之时,都说喜上添喜,可不就能双喜盈门了嘛。
如此好兆头,笑得纪尚书合不拢嘴,昨日已经拎着纪致诚好好交代过了,让他千万争气,莫要拖了他媳妇儿的后腿,把好好的“双喜”给弄没了。
哎呀,这还有半年多呢,日子可真慢,急死他了。
庑廊另一头,永王爷慢悠悠往御书房走,隔着大半个园子,他正巧瞧见了纪尚书与徐砚。
永王爷停下了脚步,眯了眯眼,问身边的内侍道:“纪尚书怎的这般高兴?国子监这个月的月考榜单,我记得前些时日就贴出来了吧?”
“您说的是,月初就张榜了,纪尚书的孙儿依旧得了个好名次,跟上个月一样,前十,”内侍答道,“纪尚书今儿个高兴倒不是为了孙儿的考绩,奴才听说,他家孙媳妇有喜了。”
永王爷在听到“前十”的时候就已经很眼馋了,再一听人家孙媳妇有喜,越发羡慕。
他可是亲眼看着纪致诚从“混不吝”转性子成了学问出众的监生的,此时有多羡慕,如今更加羡慕。
他紧追着纪尚书的脚步,也给自家混球儿子定了个媳妇,可惜动作还是慢,纪致诚成亲快一年、都要当爹了,孙恪的儿媳妇还在娘家备嫁呢。
让孙恪长进,这辈子估计是没戏了,但让孙恪当爹,板上钉钉的。
永王爷背着手好生感慨了一阵,礼部和钦天监定下来的日子,肯定不能催了,可惜还有四个月,怎么就这么慢呢!
愁死了,愁死了!
在这一点上,永王爷和小王爷十分默契,很有共识。
孙恪前几日给符佩清的回信上,也在感叹一日如三秋,这四个月,足够把他好几辈子都过完了。
好在,婚礼是从京中发亲,符家人过了中秋之后就从凤阳府启程,估摸着九月就抵京了,听皇太后的意思,还是安置在清平园里。
这么算算,足足能少一百多年呢。
凤阳府那儿,孙恪去不了,但清平园,他还是能想到法子的。
圣上和永王爷不是三五不时教训他让他跟蒋慕渊学学吗?
那他就跟蒋慕渊学,别以为他不知道蒋慕渊以前翻了多少次顾家院墙,他舞刀弄枪比不过蒋慕渊,翻墙可未必会输,毕竟,他俩小时候调皮捣蛋,没少翻过宫墙。
小王爷乐滋滋地眯着眼睛,脑海里勾画着一路南去的地图,计算着蒋慕渊他们行到哪儿了。
他与孙睿、孙禛那两兄弟是不够亲近,但他盼着那两人赶紧回京来,喜宴之上,他一定好酒好菜招待着,南陵有什么好待的,京城繁华才是正途。
可千万别折在那群山里,否则他娶不了媳妇儿,连算账都找不到这两个“添事儿的”。
在孙恪的日盼夜盼之中,蒋慕渊一行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着,总算出了两湖地界,再往南行上一两日,就能抵达与南陵接壤的宜平府。
先前,卞大人被袁二救下之后,就是赶到了宜平府的首府给京里送消息的。
此时,余将军也就扎营在宜平的最南边,直直对着南陵的群山。
这一路比蒋慕渊和顾云齐事先预料地要快一些,主要是孙祈没有摆架子,夜里也不一定要让人找宿头,荒郊野外的,也坚持住了。
第802章 戏唱得卖力
孙祈愿意风餐露宿,他身边那几个亲随侍卫却冷下了脸。
倒不是这些人平日精细惯了,而是见不得孙祈吃苦,在他们看来,孙祈这样金贵的出身,何曾受过这等委屈,又何时受过这样的苦?
何况,这一带也并非找不到宿头,却是会耽搁些时间,但好歹能叫孙祈歇得安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