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太师和曹太保交换了一个眼神,刚准备说些什么,就被蒋慕渊抢先了。
“是我,”蒋慕渊的声音不轻也不重,却字字有力,“是我要改朝换代。”
户部齐尚书正吃茶,手一抖,哐的一声,全洒了。
蒋慕渊道:“太皇太后和我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不用我细说,几位老大人也明白朝野状况。
当然,明白是明白,参与是参与,众位大人为官半辈子,能有今日的名声、品级,都不是容易事。
虽有太皇太后支持,可说穿了,依旧是谋逆之罪。
成王败寇,万一输了,输的不仅仅是我蒋慕渊的命。
谁都有父母子女,我不强求众位追随,便是今儿拂袖而去、出了门骂我逆臣贼子,我也不会杀人祭旗。
待我坐稳皇位,亦不会以今日之选择为难谁,愿意重入官场的,我自然欢迎,想赋闲的,家中子弟科举入仕,各凭本事,绝无限制。”
好处坏处,全叫蒋慕渊一口气说完了,几位大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会儿还问什么呀?
就剩个表态了!
傅太师清了清嗓子,他就欣赏蒋慕渊说话实诚,道:“太皇太后开了口,老夫沾亲带故的,应了。”
曹太保摸着胡子笑了笑:“我还没有想明白,昨儿就这么跟太皇太后说的,今儿也还是这么跟小公爷说,再让我想一想,一家老小呢,可不得仔细些。”
蒋慕渊笑着冲曹太保应了一声。
有曹太保做了缓冲,气氛一下子柔和许多,慢慢想,比忽然之间下决心强多了。
都是念了一辈子圣贤书的人,对先帝、对新帝即便有不满,改孙家江山为蒋家江山,也不是谁都能立刻下决断的。
纪尚书按着眉心,指了指门窗:“关上了,恐怕也有消息传去南边。”
“传吧,”蒋慕渊道,“孙祈迟早会知道,他知道是我,不是孙恪,就不会去为难永王爷与永王妃了。”
第1106章 日暮途远
蒋慕渊这时候还能惦记着远在江南的永王爷与永王妃,那他今日说的每一句话,也必定是肺腑之言。
虽然小公爷年纪轻,接触朝事的年数没有他们这群几十年的老头子久,但现今坐在这里的人,从没有因蒋慕渊年轻而看轻过他。
无论是大小事,蒋慕渊处置得都很有章法。
这些年,他们愿意听蒋慕渊的想法,请小公爷去御前周旋,并不是因为他皇亲国戚的身份,而是这个人可靠。
纪尚书垂着眼皮子,一会儿看蒋慕渊一眼,隔一会儿又看一眼,最后还是长长叹了一口气。
别人想法,他也懒得揣摩了。
他们纪家,别说什么亲不亲故不故的,只说在蜀地当官的纪致诚。
蜀地清点时,纪家参与其中。
彼时庞登没有入关,先帝也不曾南下,小公爷提议瞒报,手段不妥,但对百姓有利,因此纪尚书果断答应了。
纪致诚赴叙州做同知,而知府是纪尚书的学生,他老人家一开口,叙州自然配合着。
卢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叙州瞒报的可是大数目。
那会儿,谁也想不到今日局面,纪尚书自己想不到,蒋慕渊也不会想到。
可确实是瞒了,且瞒下来的数目,都还在叙州呢。
在朝为官,可以不偏不倚,也可以选边而站,但最最不能做的,是一脚踏两船。
他们纪家总不能此时此刻把叙州的银子送往江南投诚吧?
他愿意投,圣上也愿意收,但收了之后肯定再算账,那他图个什么?
半年前,已然为了蜀地百姓而欺君,今时今日,他又为什么不蒙着眼睛走到黑算了!
“东西齐备,大典准备起来也快,”纪尚书道,“章程上有什么要添添补补的,一会儿我们合计合计。”
傅太师哼笑了一声:“没想到是纪尚书最先拿主意,老夫原以为会是徐侍郎呢。”
徐砚坐在角落里,面前摊着不少文书,主要是两湖那儿要加固堤坝。
前几年重建,工程上细致,原是够用上几十年了,可惜遭了战火,从夷陵到枝江那一段,有不少损毁之处需要修补。
工部做了估销,他正一点点检查。
从头到尾,徐砚没有插过一句话,跟全然没有听见一样。
叫傅太师点了名,他才抬起头来,道:“太师您让我说什么呢?我不能光让人叫‘舅舅’,不做点像舅舅的事儿吧?”
傅太师又笑了声,看了眼吏部曲侍郎:“你不用管林尚书怎么想,他在江南呢,他还是肃宁侯家老三的泰山,老夫都不用问他都知道答案,你只说你自己,我们今儿坐在这里,都是只说自家,不说上峰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