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夫郎(108)

家里没那么多规矩,四个大人和孩子都在一桌吃饭。

蓝氏还想给诺儿喂饭过把瘾头,没想到小娃娃很认真地拒绝了,说:“诺儿是大孩子了。要先学会自己吃饭,以后才能照顾阿爹阿父。”

蓝氏听得心软得不行,越看他越觉喜欢。

何谚也暗自点头,家里那六七岁还被抱着喂饭、求着才肯吃一口菜的侄子跟这孩子一比,立见高下。

他暗自心道若日后有幸得了一儿半子,定要和贺林轩多多请教才是。

用过饭,蓝氏赞道:“这手艺果然不同凡响,只这一口吃食,你那酒楼门槛定要被踏平了。”

贺林轩笑道:“承嫂子吉言了。”

刘小冬爹俩很有天赋,贺林轩着手培养一个多月,两人就学了五六成。虽说比不得贺林轩的好厨艺,但已足够惊艳这些土著的味蕾。

饭后稍作休息,贺林轩便引贵客去了镇外酒楼。

夫郎和孩子搭乘马车,贺林轩和何谚则骑马走在前头,一路说笑走得并不快,但也不过一刻就到了。

见贺林轩左手儿子右手夫郎地抱他们下马车,何谚暗道失策,连忙走到方才被小厮扶下车的夫郎身边,给他理了理披风。

蓝氏被他的殷勤弄得一怔,转头看见贺林轩正仔细给他家夫郎儿子绑披风带子,不由好笑地睨了他一眼。

何谚赧然。

小娃娃蹬蹬蹬地往前跑,热情的招呼大人跟上。

两位夫郎跟着他走到了前头,何谚落后一步,低声取笑贺林轩道:“素闻贺爷做事雷厉风行,没想到私下却是这般爱操心。”

他和夫郎的感情已经是公认的好,哪曾想在贺林轩面前,几个细节就落了下风。

看不出来,这个嘴上厉害做事更是利落的男人,在夫郎面前竟是这般小意温柔。

“听远丰兄这么说,看来平时“操心”得不够啊。”

贺林轩微微一挑眉,戏谑道:“委实不必羡慕小弟。日后多在嫂子面前练练手,自然熟能生巧。”

何谚顿感语塞。

待走进门,看到内堂悬挂的匾额和柱子上的对联,却再顾不上和他讨教操心不操心的问题了。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何谚背手吟咏两次,细细品味一番,不由笑赞道:“此言妙哉!”

又指了指“聚贤堂”的匾额和这副对联,道:“这书法更妙!从容有度,暗藏锋芒,实乃大家之作。却不知,这字联和这副字出自哪位大家之手?”

四方来贺大楼的牌匾和茶楼的对联都用红布蒙着,到开业那日才会揭晓,何谚并未见到。

但只堂内这一副字就让人眼前一亮,如沐春风。

他一贯是求贤若渴、喜好诗文的人,此时看见岂有不问之理。

贺林轩道:“这诗文乃是祖上传下来的,都是先人之作,已经作古数百年,却不可考了。不过远丰兄若喜欢这字,倒是可以请教我阿兄。四方来贺里的字都出自他笔下。”

何谚闻言,难掩诧异。

第52章

自贺林轩登门拜访, 何谚就查过贺林轩。

只是他和李家人来历成谜,几番探查无果, 只得作罢。

而何银生何金生兄弟俩与这家人多有接触,他便听二人说起过贺林轩的舅兄。

闻说此人虽为人疏阔,喜好交游,但不善钻营,左腿还有残疾。

万没想到竟能写出这样一幅字来!

何谚叹道:“观字如人, 可见李兄胸中有丘壑。今日未能一交,实乃平生一大憾事。”

贺林轩摇头道:“有句话说得好,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今次虽不凑巧, 不过来日方长,很不必急于一时。”

“林轩此言甚是。”

何谚朗声笑起来, 待将四方来贺的所有字幅看过一遍,自不能更满意。

一楼的“聚贤堂”便不说了,二楼“迎客楼”,有书:十旬休暇, 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三楼“八方楼”,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楼“君子阁”, 更妙不可言。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兰幽与词默,菊华落怀伤。

“傲雪阁”一面梅花屏风煞是雅致,镂刻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幽兰阁”挂着一幅水墨墨兰图,留白题词: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清竹阁”种着一簇矮竹林,立石有言: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秋霜阁”内一幅秋菊刺绣,上书:黄花本是无情物,且共先生晚节香。

这一句句,看得何谚流连忘返,拉着贺林轩连连道:“你这酒楼处处藏着妙趣,且看这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则遣词简单,一目了然,寓意却深远,其间何等疏狂。妙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