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和她搭得上边的,都能被小报记者杜撰出很多桃色新闻,有时候阿蕙看了都惊艳不已。
她不会生气。只是想,这位主笔去写小说稿的话,一定能热卖,比这小报的主编有前途,因为他太有想象力。
十月初九,宁雍给阿蕙打电话,他的人“接到”了姜锦华,直接送到了阿蕙指定的乡下地方。
阿蕙跟宁雍道谢。
然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哥大嫂、老太太、二嫂,问他们,家里谁去和姜锦华谈。
大哥不想去,他冷哼一声。
大太太拙于辞令。
老太太不适合出面,那是她妹妹。
大家就目光投向了阿蕙,希望她能去。
却没人看二嫂。
姜锦华的事,赵家众人都感觉有愧于二嫂。
“那我去吧。”阿蕙说道,“不管谈成什么,都由我说了算,你们同意吗?”
大嫂连连点头,大哥又是冷哼,老太太垂首沉默不语。
二嫂却突然道:“我跟小四一起去!”
她话音一落,大家都吃了一惊,满屋子里人面面相觑。
“乡下路不好走,颠簸得身子疼……”大嫂劝二嫂。她不想二嫂去面对姜锦华。
设身处境的想一想,二嫂和姜锦华的关系的确够尴尬的,何必自己跑去找不痛快?
“不是分家了吗,她的事是我们二房的事,我应该去看看她。”二嫂淡然微笑,对大嫂说道,“不是还有小四陪我吗?”
老太太平素也口齿伶俐,且和二嫂感情好,此刻却一声不敢吭。
不管她怎么说,都是错的。
这种情况下,语言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老太太唯有沉默来忍受这些。
最后,确定了二嫂陪着阿蕙去乡下的老宅,去“看望”姜锦华。
姜锦华住的乡下祖宅,是茂城西边郊外的叫陈家庄的庄子上。
这庄子叫“陈家庄”,因为姓陈的人最多,人丁繁茂。
姓赵的人不多。
赵家的祖宅修在庄子最东边,有宽阔的院子,外面有口偌大的池塘,栽种了垂首。
细条似丝绦迎风招展。
十月初十的茂城,不太冷,阿蕙和二嫂都是中袖旗袍,玻璃丝袜和高跟皮鞋,头上戴着宽檐帽。
她们的车子进庄子开始,不少人在看她们。
直到她们姑嫂两人下车,远处偷偷打量她们的人们还开始嘀咕:“是那个老财主赵家的人回来扫墓了吧?”
赵家从前在庄子里很有钱。
虽然叫陈家庄,可是土地都是阿蕙的曾祖父的。后来祖父进城做生意,才买了一大部分做本钱。
阿蕙的曾祖父曾经中过进士,在翰林院人过职,后来娶了位富商的女儿,赋闲后就回想买宅买田地,置办下了偌大的家业。
老宅已经快四十年没人住,只是每年祭祖的时候回来歇歇脚。
父亲在的时候。派了两个佣人在这里照顾。
看着门口干净整齐的小径,刷的粉白墙壁,阿蕙便知道家里这两个守老宅的佣人很用心。
听到汽车鸣笛声,屋子里有个穿着绸布短衫的男子快步跑出来。
他自称自己老周老三,是宁雍的人。
“四**,二太太。人关在西厢房……”周老三给阿蕙和二嫂带路。
老宅里面也很干净,不似阿蕙想象的杂草丛生。因为祭祖,女孩子是不能参加的,阿蕙这算是第一次来乡下老宅。
以前都是听三哥回去炫耀。
很普通的乡下房子,天井下摆放了一张藤椅。两面是木制的房子,散发着古木幽香。
二嫂轻叹一声,低声和阿蕙说:“这房子真不错。将来明尔和明芜长大了。我就来乡下住。这里真舒服。”
乡下的确舒服,静谧安详。
“嗯,我也喜欢。”阿蕙笑着,挽了二嫂的胳膊。
走廊也是铺着木板,高跟鞋踩上去吱吱呀呀的,有种特别的别致。
西厢房门口站了两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守着姜锦华。
两人在周老三的教导之下,恭敬喊了阿蕙和二嫂为四**、二太太。然后打开了房门。
姜锦华吓得躲在衣橱里。
空空如也的屋子,阿蕙就喊了两声“有人没”。
姜锦华记得阿蕙的声音,这才从衣橱里出来。喜极而泣:“小四,竟然是你!”她激动得快步上前,紧紧抱着阿蕙。
她的肚子抵在阿蕙。让阿蕙情不自禁身子往后缩。
拥抱过后,她看到了一旁端庄温婉的二太太,眼神就有些躲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