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孤人不孤(85)

作者: 我思故人 阅读记录

“微臣于晚清参见陛下。”于晚清行跪拜礼。

“皇叔已经带回来了?”

赵铎放下手中奏折,示意于晚清不必多礼,自行在一旁坐下即可。随即于晚清也不拘谨,起身撩起衣摆在下侧盘膝坐下。

于晚清:“是。不知陛下对于微臣呈上的回京行程是否满意?”

赵铎:“朕打算提前一日回京。”

于晚清:“陛下不与微臣等同行?”

赵铎:“冯科不日前呈上一封奏折,表示如今军屯混乱,建议重新整治。朕已经准了。”

军屯制起源较早,历朝皆有所延续,赵家老祖宗更是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军屯制主要在京畿与辽东、西南边境实行。主要内容为命令卫、所的士兵就地屯田,不管是驻防内地还是边疆,每一兵士都由国家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自耕自种,以免去百姓的负担与转运粮饷的困难,实现军队的自我供给。

《蜀会典》载:“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冲缓为差。” 这种以卫所守军耕种的屯田法,对于免去百姓负担与转运粮饷的困难在一定时期收到了效果。

但几十年的军屯制实行下来,广大军士的耕作劳动及其收获逐渐被他们的直接统治者——各级将吏、地方长官任意占种侵夺,屯田制遂遭破坏。曾有朝臣惊呼:“沿边各将吏广置庄田,私设屯军,改挑渠道,专擅水利,又纵下人占种膏腴屯田,是使军士怨嗟,民政废弛。”

可是在延续多年的军屯制下,早已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利益链,一旦着手清查,势必将触犯他人利益,导致几方互相推卸责任,争斗不断,激起军将藩王不满。

于晚清思量一番,蹙眉道:“一旦实施军屯整治,必将引发一番朝臣争斗,藩王叛乱也未尝可知。”

赵铎冷冷道:“所以冯科必死。”

闻言于晚清了然,不再多言。

看来陛下早已有了除去冯科的计划,如今已经到了收网之际。

片刻后于晚清道:“微臣希望陛下能劝小姀回苏州府。”

屋子里一片寂静,烛火中偶有噼啪声。

“我作为小姀的兄长,必须为她的未来考虑。小姀聪颖果断,但不善诡计,但面对亲人朋友会心软。你布局多年,举朝上下不久便会有风变,若是她回去,只怕会受牵连。所以,她不能回皇宫也不适合待在京城。”

于晚清的称呼已变,赵铎自然明白此段话他是仅仅站在一位兄长的角度上所言。

对上那双黑色的眸子,于晚清正色道:“有舍才有得。”

于晚清的言语间已经表示的很清楚,他想要重新掌控皇权,做一位千古名君,必定要舍弃伊姀。

因为这是对他们最好的一种选择。

作者有话要说:其实这一阶段算是必要的过度转折。

但是依旧会是在各位美人相互套路中轻轻松松度过哦!

☆、第 41 章

(四十)

子时,夜深云淡,平静无风。

伊姀出了门,轻声走到东厢,那儿是于晚清的屋子。溜进窗,伊姀点起火折子,她远远地朝着卧榻的方向照了照,掀开的被子有些凌乱,无人?伊姀立马提起心,一口吸在胸口,静待片刻,无事发生,她立马快步走到书桌附近,快速翻看各书册。

这院子里住了她、于晚清、魏无畏、顾爽及赵铎,故而院里清净无闲杂人等,而院外却暗探日夜守卫。外人进出不易,可里面人四处走动却不难。

不出一盏茶的功夫,伊姀便找到了她想要的东西,揣入怀中,伊姀连忙恢复屋内原状,逃离此地。

都说做贼心虚,伊姀心理素质却极好,出了于晚清的屋子,伊姀连呼吸都未曾改变,依旧平稳,脚步轻轻,在长廊上如散步一般不急不缓往自个儿的屋子走去。

刚入屋中,在床上躺下,伊姀有些心烦意乱,正当准备放空大脑,门外传来几声敲门声。

伊姀立马警惕起来,动作却是有条不紊。

开了门,是于晚清。

对方身着常服,眉目间有些疲倦。

伊姀笑了笑道:“大哥,我吹了一天的冷风,可不想再站在风口。进来说吧。”

说罢二人入屋,伊姀便欲去点灯,不料于晚清却苦笑道:“不必点灯,我可不想隔壁那位知晓我半夜还入了你的闺房。”

伊姀:“……”

伊姀:“出什么事了?”不出事,他不会半夜来找她,伊姀只盼不是那件事。

“魏无畏半时辰前意欲劫狱。”

“温有仪?”

“是。”

伊姀呼了口气,即为不是那件事而舒心,也是为魏无畏意欲劫狱而无语。这小子智商不低啊,怎么会做这种傻事,要劫狱怎么说也要等死刑判了下来再劫狱,关键是还行动失败了!太丢人!伊姀决定今后不再自称为其师。

上一篇:暖君 下一篇:银河赠你予我[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