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孔雀河(207)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舒岱的小组在荒漠中竟然找到了一段铁质的菜刀残部,经过测定,它属于孔雀河文化时期。这充分说明了在那个年代,孔雀河文化已经率先进入陨铁时代,早于世界上很多文明。而且铁质菜刀的出现,证明当时铁器已经不是军队专用的奢侈品,而是得到了普遍使用,甚至进入了居民的厨房。
舒岱被破格评为副教授,他成了孔雀河文化研究的一大权威。人们开始把他和尹教授相提并论,称为“南舒北尹” 。有几位南派的专家甚至认为,舒岱在孔雀河文化研究上的贡献,已经大大超过了尹教授。在一些私下场合,有人认为其实尹教授早期的不少研究成果,也完全是舒岱起了关键作用,并不是尹教授自己的成就。
孔雀河博物馆收藏的藏品中,有几副严重残缺的木器,看上去像是某种木架子,有明显的人工打制的特征。它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专家们都有各种猜测。尹教授推测它可能是一种绞刑架,用来处死犯人。他的这种观点被广泛接受,成为主流意见。
而舒岱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把这些木器和另外一些看似不相干的铜质残片结合起来,大胆地提出:这些木架、铜器来自同一种装置-----风车!
这个观点是颠覆性的。如果舒岱说的是真的,那么在中国境内,人类使用风车来代替人力的历史,就要比以前大家认为的提早了一千多年。这样的话,东方人开始使用风车的年代就与古希腊的风车历史相近了。
学术界很快分成了两派。多数专家都认为尹教授的推测较为安全,符合大家的一贯认知,而舒岱的设想过于疯狂,难以置信,况且证据也严重不足。就连舒岱的坚强后盾、德高望重的林教授,也不敢在公开场合支持舒岱的意见,拥护舒岱的多是一些资历很浅的年轻学者和学生。
不料舒岱竟然从大量的破碎陶器中,拼出了半个盘子,那个盘子的底部刻了一个图案。虽然盘子不完整,却还是能够清楚地看出来,那个图案是一架风车!想必是当时某个做陶器的工匠见过风车,就把它刻在盘子上了。
这下子没有争议了,舒岱是对的。
孔雀河博物馆成了“大人物” 舒岱的“行宫” 。每次舒岱来,馆长都带着一大群人簇拥着他,把舒岱像一尊佛一样供着。
尹教授从此再也不肯来孔雀河博物馆了。
第一百十八章
天亮的时候,张立还睡得迷迷糊糊的,就隐约听见有人在院子里吆喝着喂鸡。鸡叫声、可儿嘴里发出的“罗罗罗”声此起彼伏。
张立闭着眼睛,犹豫要不要让自己醒过来,还是再睡一会继续留在半梦半醒间。
“可儿的那些鸡,真是她的命根子!” 张立闭着眼睛苦笑。
窗外的晨曦映白了窗帘,树枝的影子在上面晃动。
张立睁开了眼睛,听着外面的声音,猛然醒悟:哪里来的可儿嘛?脑子里时空错乱了啊。
他起身,走到窗户边拉开窗帘。
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来,天空湛蓝。院子里一群鸡在沿着地上撒着的食料追逐,欢快地啄个不停。养鸡的人撒完了鸡食,提着簸箕出了院门,留下一个垂着小辫子的花布背影。
这个小旅舍是西部城镇比较常见的那种,很简陋。两层楼的房子一共不到十个房间,几乎被张立他们包了场。楼下有个餐厅供住客吃饭,说是“餐厅”,其实也就是在不大的地面上摆上几张小方桌而已。地方还是太挤,就在门外挑出一个遮阳篷,这就又可以容纳两张桌子。
早饭是蒸馒头加小米粥,老板还专门赶早做了豆浆给他们。为了讨好这批客人,老板加了很多糖在豆浆里,这可把张立腻得不行。
工程师们经常在穷乡僻壤工作,没人讲究吃和住。大家坐下来,端起碗就埋头吃。
老孙说:“今天大家不用赶时间,要跑的地方不多了,慢慢吃。”
张立皱着眉把豆浆喝了,又几下子把粥喝完,觉得没吃饱。他看看桌上放着的发黄的馒头,勉强拿一个,吃了下去。
闵津咂咂嘴,叫道:“老板!有没有鸡蛋拿几个来。”
大家一听,连连点头,说:“对!对”
闵津见叫了几声没人应,便起身来到屋后面,只听他叫:“服务员!煮几个鸡蛋给我们吃吧?”
服务员回答:“没有!”
闵津笑道:“怎么没有?你院子里养鸡,我都看见了。”
“这些鸡蛋是我们家自己吃的,不是店里的。”
闵津说:“你养了这么多鸡,家里哪里吃得完?”
服务员说:“剩下的还要留着卖钱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