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之裕妃升职记(481)

倒是胡人在九边要塞那是吃了亏。南犯,自然没成功。

这等情况,让朝廷上下是震奋的。

同时,也是让皇帝非常的高兴。

可惜,一个喜讯的背后,可能只是开始。

然后,玉荣在得了喜讯的十日后,得到了一个不那么美妙的消息。

胡人突破了九边要塞。

至于原由?

暗卫的秘报中,有了详情。

绣衣卫那边更是给了回复。

乾清宫。

玉荣很冷静。

她在想了的,是另外一回事。

败了一仗。

胡人当然是收获了。可这些收获是建立在大魏朝百姓的血泪之上。

国仇家恨,这就是战争继续下去的理由。

仇,要用血来回报。

玉荣拿着奏章去见了皇帝。

通天阁。

正统帝结束了修仙。他是被打断的。

皇后来了,李公公禀了话。

皇帝就见了。

修仙嘛,随时可以。

皇后来了。

还是处理朝政的时候,正统帝就是知道有事情发生。

玉荣进了殿中。

她与皇帝行了一礼。

然后,她才把奏章亲近递给皇帝。

皇帝看了。

其时,大败一场的消息,皇帝在暗卫那里早得知了。

现在再看一回。

皇帝还是生气的,怒火中烧。

特别是北边还递了求和之意。

那是求和吗?

在皇帝看来,那是打他的脸,打皇帝的脸。

如何煽了?

自然是求嫁公主。

毕竟,大魏朝开国至今,还没有和亲的公主。

第137章

“欺大魏男儿无风骨?还是欺朕不敢杀人?胡儿无礼。”正统帝对着玉荣这般评价了胡人的妄想。

正统帝要不要脸?肯定要。

正因为皇帝要脸,他就不可能和亲。这在青史之上要留了污名的。对于一个有志明君的帝王而言,岂能如此干?

“胡儿欺负大魏过甚。”玉荣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此时,玉荣是站在了皇帝一样的立场上。胡人求的是和亲公主吗?那拉拔下来的是大魏的颜面。

堂堂大魏,礼仪之邦。

这将了礼仪,那是对治下之民。对于蛮夷之辈,当然是杀之以威,让其愄之有德。

“圣上,九塞之地的战争,咱们大魏朝是不得不继续下去。大魏不能输。”玉荣提了这事情。这事情在朝堂上,也是议论的利害。

有人想和亲吗?

肯定有软骨头的。毕竟,朝廷大战,这钱粮上可不容易的。

说起来,在这个时代打仗,钱粮的消耗是非常大的。

可能前线一个兵,后面得三个民夫在运粮。更不消说,人马嚼头,民夫难道就不吃饭?

这里面的折耗,这一切肯定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天下兴亡,百姓皆苦。

免不了。

也不可能免。

和平,从来不是祈求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今年就耗下去。大魏能耗下去,朕倒想看看,胡儿能何等能耐跟大魏朝拼了国本?”正统帝在冷笑。

皇帝当然想大胜,可输了,也不可能不补救。

“朕已经准备下圣旨,拔了殿前军北上。”

正统帝说了他的打算。

玉荣听后,点点头。

“一切自然依了圣上的吩咐。”对于兵权皇帝捏的紧,现在肯与她提提,这也算给了脸面。皇帝给了脸,她不可能不知道分寸。

真去犯了皇帝的忌讳?

玉荣从来不做蠢事。这也是她到现在平平安安,还一直平步青云的原由。

她觉得,在后宫里这些女子中,她可能不是最聪明的。

可她是最识实务的。

说白了,就是在皇帝跟前,她懂得进退。还是知道与皇帝当了合伙人,她也只是一个名议上的股东。

别真是当自己就是天下的主子。她就是一个替管的。

位置摆正了。

很多事情也便是能看清楚了。

皇帝有了打算。

可皇帝不说。皇帝只是给了一些暗示,给他的近臣。

在这等时候,皇帝是要听了郡臣的建议。当然,那是表面上的。实则,真正最后决断的,还是皇帝。

这等决断之权,皇帝从来就没有松手过的。

哪怕是玉荣这一位临朝听政的皇后,也只是名议上给皇帝替笔的。

只是一直以来,皇帝在慢慢的转移注意力,他为了长寿,为了活得久些,一直是捏了要紧之处。

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才是玉荣这一位皇后在料理。

在正统帝的眼中,皇后拿捏的一切权柄,从他的身上而来。而这一切将来,也是会让帝后二人的子嗣继承。

皇帝给的放心。

到底皇帝是凡人,百年之后,一切不是还是他的儿子继承嘛。

这是皇帝信任皇后的原由。至于其它的权臣?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