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之裕妃升职记(8)

耿家的老太太,耿鹏的亲娘,并不满意了耿安氏这一个儿媳。

她老人家认为,这一个商贾出身的儿媳,配不上她的儿子。

耿老太太是一个寡妇,一个能供了寒家子的儿子考上了科举的老太太,那能是简单的人物吗?

翻脸?

肯定不能明着来。

耿家也是要脸面的。

不过,当初耿安氏嫁进耿家,这中间就有猫腻儿。

那过六礼,入祖谱,祭祖宗。

这里面入祖谱一事,就是猫腻的所在。

耿安氏的名儿,没记上。

是落下了吗?

还是有心人的算计?

总之,耿安氏嫁进耿家,跟耿老太太之间,颇多的恩怨。

耿老太太在儿子考中进士后,就以安氏无子为由,要让儿子与儿媳和离。

耿安氏无子,这是事实。

若说原由?

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可在这一个时代,女子总是弱势的。

耿安氏是没生下一儿半女的,可她也做了这一个时代里,大妇的贤惠事儿。

耿安氏嫁进耿家,三年未生育,就给耿鹏这一位夫君挑了两个妾,以此来堵了耿老太太的嘴。

这两个妾,一个就是玉荣的原身的生母月姨娘。

另一个便是跟玉荣的原身,同一年出生的大哥耿谨的生母秋姨娘。

耿谨打一出生,就抱到了嫡母耿安氏的膝下抚养。

至于原身?

原身没这个福气。

耿老太太跟耿安氏这一对婆媳斗法。

幼年时的原身,跟生母月姨娘一起被赶回了乡下祖宅。

在原身的记忆中,她的人生开始,就是在贫穷的乡下生活。

山村,贫民,很多很穷的同村人。

那等年幼时的记忆中,原身还是快乐。

人嘛,幸福是需要比较的。

也许在当时,在县城的耿宅的耿家人看来,祖宅的乡下日子,穷而无趣,穷而可怜。

可在原身的幼时回忆中,她跟生母的生活,是美好的、自在的。

比起山村里,那些更可怜的,那些在家中吃得最少,还要常常被长辈打骂,辛苦的干了农活的小姑娘们,万一哪一年光景不好?还可能要被亲人长辈们卖了的同年龄的小姑娘们,原身还觉得自个儿是幸运的。

时代就是这么的光怪陆离。

只是后来,许是县城的耿家人,想起了乡下还有一个耿家大姑娘。

原身被接回了县城。

原身回到了县城,一切又不同。

就像是《石头记》中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又变了模样。

生母是姨娘,原身得尊得敬,得重得爱的,变为了嫡母。

同时,还得讨好了,并不喜欢了原身的祖母。

两个长辈的斗法。

原身与生母月姨娘,只是左右摇摆,不由自己的可怜虫。

这些后宅的纷纷扰扰,在原身的父亲成为了官老爷后,形势徒然变了。

耿府,要上演了官老爷跟元配和离的戏码?

当然不可能的。

安氏一族不同意。

耿安氏本人更不会甘心的。

夫君是爹娘挑的,可一个女子拿了嫁妆养着夫家的人。

怎么可能甘心了,一朝富贵来,她却成为下堂妇?

中间发生些什么?

原身不知道。

不过,能猜测的,无外乎,安氏一族最后与耿鹏这一位官老爷达成了一些妥协。

耿安氏死了。

没人逼吗?

许是有,许是没有,她自个儿,带着自个儿病死了。

在耿安氏这一位原配过逝了一年后,耿武氏这一位望门家的寡妇,就是嫁给了耿鹏官老爷,成为了耿府上的主母。

原身为何要入宫?

只是见多了,男儿皆薄性,女子不容易罢了。

于是,那一年,在原身的亲爹想让她耿姻,准备把原身嫁给一个门第比她家高的;还是世家中的庶子时,原身心中凄凄。

那一位庶子非是良配,毕竟,一个幼年高烧,烧坏了脑子的傻子夫君是良配吗?

一个庶房的儿媳,夫君还是傻子,上头双重的婆婆压着,一个女子的一辈子能指望什么?

在嫁给一个傻子,又或是入宫参选的情况下,原身选择了进宫一搏。

原身的亲爹,原身的嫡母,当然还是乐意给原身支持的。

于是,那一位用死亡,来守住了元配名声的嫡母耿安氏,就被记了一笔,原身成为了她名义上的女儿。

耿玉荣就是如此的,成为一个记名嫡女。

可这等名义,就是哄一哄不知情的外人罢了。

有心人,那肯定瞒不住的。

当然,一个记名的嫡女身份,总归还是比庶女好听些。

“这一出《长生殿》,唱得哀婉了些。”

正统帝评了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