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娘子,求合作(探案)(263)+番外

她一边说一边走上前,把妇人从地上拉起来,“地上凉,站着想。”

妇人眼里有了几分感激,“多谢大人,我好好想想,好好想想。”

商澜问:“你先说说,他什么时候入的三九会,平时爱往哪里跑,都有哪些朋友?”

妇人道:“他三年前入的会,是我家隔壁耿秀撺掇的,他经常去耿秀才家。另外……还有老赵、老贺、老李,他们都是捕快,平时处得好,有事没事都会聚在一起喝一杯。”

“耿秀才。”商澜下意识

地重复一遍。

如果他去了庙会,并指示侯三带走塑像里的东西,那么他 就是凶手。

如果他没去庙会,并且人 就在家里,那么 就可能与这桩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无关。

问题是,如果塑像里真有东西,侯三为什么知道那是凶手的,他带走它又送给了谁?

或者,侯三会不会 就是凶手本人?如果不是,他在三九会中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呢?

还有这位妻子……凶手为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都不太强壮。

商澜思索着,上下打量妇人。

妇人个头不高,双手粗糙,常年干活的人都有把子力气,抗个死人肯定抗得动。

但她演技不该这么好,担心男人的心情、神态都很自然,完全没有表演的痕迹,双目哭得红肿,喉咙都有些沙哑了。

商澜起身走过去,抓住妇人的手,闻了闻——没有葱蒜等刺激性气味。

“他昨天去庙会了吗?”

两只手,一只白皙细嫩,一只粗糙红肿。

妇人不自在地抽了回来,背在身后,答道:“大人是问耿秀才吗,他家在辽远,年前 就回家了,现在不在京城。”

“嗯。”商澜又问,“你家在哪里?”

妇人道:“民妇家在城西北鸡爪胡同。”

居然不在三才街附近。

商澜遗憾地回到椅子上坐好,“耿秀才多大年纪,什么时候搬来的,他身边有女人吗?房子是怎么租的,有人合租吗?”

妇人道:“听说三十左右岁,大前年搬来的,一个人住,没有合租的, 就是不经常在家。他在家时,我家侯三 就让我多做几个菜,打壶好酒。”

萧复道:“他们都聊什么,他是哪的口音,你在场吗?”

妇人点点头,又摇摇头,“说的是官话,没什么口音。民妇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说的都是三九会的事,民妇不爱听,再说家里还有孩子,也没工夫听。”

聂荣也道:“他长得什么样,有多高?”

妇人仔细回忆了一下,“身高好像跟大人差不多,长相嘛……”她卡住了,“民妇白日没怎么见过耿秀才,他右边颧骨上长了一大片黑记,丑得有些吓人。我家男人不让我看他的脸,说不礼貌,每次见面民妇都只看一眼, 就赶紧避开了

,他到底长什么样,民妇真说不上来。”

商澜画了几个基本脸型,引导着妇人回忆,画出一个五官平凡,唯一的记忆点在黑记上的男人。

她把画像给萧复和聂荣看,说道:“我怎么觉得此人似曾相识呢?”

聂荣道:“请恕下官直言,抛开那片黑记,下官与他有五六分相似。”

还真是。

大众脸,大概 就是这个样子了。

所以,这个画像并不具备参考价值。

这位耿秀才的嫌疑更大了。

萧复与商澜对视一眼。

耿秀才与他掌握的三九会总舵主在年龄、身材、口音上有相似之处。

那么,他在南城会不会另有住所,说是回家,其实 就在京城呢?

商澜在笔记本上记下关键之处,看向刘卫国。

刘卫国道:“老赵他们都在衙门,大人们要问一问吗?”

聂荣道:“把他们叫来吧。”

……

等了一会儿,三个捕头来了。

聂荣主问。

三人都说不知道侯三是三九会的,他们也从未聊过这个问题。

这一点,商澜原本是不信的,但侯三的妻子并没有否认。

侯三的妻子说,侯三告诫过她,他身在衙门,入三九会这等事不能瞎说,不然会吃牢饭。

她便守口如瓶如三年,直到今天。

从衙门出来的时候,妇人哭得很伤心。

商澜同情她,却安慰不了分毫,只能安排三个捕快送她回家,稍尽人事。

她与萧复告了辞,乘坐自已的马车回家,换衣裳,洗澡,下午又去了六扇门。

祁劲松在二堂给她安排了一间书房——不是罗世清那间。

房间比小书房大多了,里面的桌椅板凳都是现成的,而且打扫过了。

商澜一来,谢熙等人 就来了。

谢熙问道:“老商,庙会那案子到底怎么回事?”

商澜不答反问,“你们昨天都做什么去了,没逛庙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