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皇帝的恶毒白月光(70)

最开始,是几个歪七扭八的常见字,与一些图案,靠张旗半辨半猜弟弟的家书,才能勉强认得。

后来字迹逐渐清晰,认得许多生僻字,言语之中对程玄多有赞叹。说他用兵如神,一封书信,大半的篇幅洋洋洒洒在赞誉程玄……

其实,不用张峰说,楚长宁都知道程玄在辽东的响亮名头。

两年前,东阳王带着三十万大军至辽东边境迎战倭寇,初时败兵两场,折损了不少将士。后来军中有人献出一妙计,果然战事大捷。

士兵们士气高涨,一鼓作气将倭寇重创,从辽东传出的捷报,一路快马加鞭送至盛京,皇帝龙颜大悦,着人厚厚赏赐了进言献策之人。

那人,正是程玄。

连推举程玄从军的永安伯爵侯,也被皇帝另眼相看,盛赞永安伯爵侯忧国忧民,为百官之表率。

永安伯爵候听完此话,望向金銮殿龙椅里的无情帝王,心情复杂极了。

一年前,程玄已被封为昭信校尉,是个正六品的武官。

张峰的家书里,间或写一些辽东的风土人情,时常也会提及程玄。

譬如,说近几日辽东接连风雨天气,空气潮湿,程校尉放到匣子里的几块桂花糕都发了霉。又说那桂花糕他极为宝贝,一整天脸色阴沉沉,跟辽东的天气一样,然后巴拉巴拉一堆……

又譬如,这几日在海域操练,晒得发慌,有士兵往脸上涂抹女子用的玉肤膏,被程校尉没收,斥责那名士兵娘们唧唧,没有男子气概。

但张峰似乎看到,程校尉私底下在偷偷自用……

诸如此类,经常叫楚长宁一脑门子困惑。

今儿的家书还算平常,说是辽东有一种形似尖刀的鱼类,叫凤尾鱼,肉质鲜美,可惜极难捕获,巴拉巴拉……

看完书信,楚长宁交还给张旗。

张旗肃着脸,收在怀里。

最初,他以为是长公主和县主心血来潮,后来张旗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发现长公主和县主只是通过家书提取某些她们想要知道的讯息,或者是在关注着什么?

好像,对程玄格外敌视!

为了报答长公主,张旗打算让弟弟在程玄身边潜伏,充当内应。

结果被县主否决,于是张旗也如往常一般回些自己的家常琐事。

等张旗退下,母女俩又合计了一番。

从栖霞阁出来,外边暮色低垂,屋檐廊下挂着照明的灯笼。

橘黄色的光线铺在走道,将她笼罩着。

这时门房有了响动,没一会儿,身穿驸马都尉服的楚若英带着一身寒气回来,前面有小厮掌灯,楚长宁立在廊下,喊了声:“爹爹,用过晚膳没?”

楚若英回栖霞阁的方向一停,侧身朝廊下走来:“在宫里用了些,露气重,你怎么还在外边走动?”

“女儿刚从阿娘房里出来。”停顿了下,楚长宁又问:“爹爹这时候才从宫里出来,是有什么紧急军务,可是豫州又出了事?”

辽东这两年战事告捷,西北鞑子也消停了,边关都没什么大事。

思来想去,楚长宁忆起上月豫州接连下了一个多月的暴雨,发了一场滔天的洪水。

房屋被冲毁,养的牲畜死了,田地里的粮食植被全部完了,几十万人流离失所,路边树皮树根都吃完了……折子递来盛京,皇帝当即派钦差大臣去赈灾……

楚若英颔首:“洪水退去后,豫州那边出现瘟疫,派去的钦差也染上了时疫,生命垂危。豫州混乱不堪,皇上十分头疼,着百官在乾清宫商量对策。”

楚长宁没想到豫州会这么严重,观楚若英神色疲乏,不免心疼:“爹爹千万要保重身体,女儿不耽搁您休息。”

“知道了,爹爹不累。”楚若英揉了揉她的头顶,一扫疲倦。

翌日,楚长宁到街上首饰铺子闲逛,看到路边突然多了许多衣衫褴褛的人们在抢食,五城兵马的人正在驱赶,维持城内秩序。

她惊讶问掌柜怎么盛京多了很多乞丐。

掌柜脱口问出:“都是从豫州过来的流民,人离乡贱,要不是为了活命,谁愿意背井离乡。听说那地方闹瘟疫,死了好些人,五城兵马司的人怕他们把瘟疫带来盛京,这才驱赶。”

一上午,楚长宁在茶楼坊间听了些许,才知豫州的形势,已极为严峻。

不止闹饥荒,听说瘟疫蔓延,已死了好几万人,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等楚长宁回公主府,便听母亲说起,今儿朝堂上,八皇子主动请缨前往豫州赈灾。

还有个卫青云也是。

第39章 酱烧鹿筋 (二更)人人盛赞三皇子和荣……

驸马爹爹也有毛遂自荐, 不过最后被皇帝驳回。

约莫是考量着太后那边的缘故,念及八皇子和卫青云勇气可嘉,便准他们从旁协助南安王一同到豫州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