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万里定山河(225)+番外
这第一只雕,便是白苏子。
白苏子近几个月同他联络愈发减少,前些日子提前埋下的疫病种子发了,这位向来懒得顺手救人之人居然彻夜不眠,悉心救治,这么一来,司徒玄亦怀疑他是否叛出,刻意要他至新城郡,护航五国相王之事。
而第二只雕,则是挟诸王侯,以令天下。
最重要的目的,则是擒拿常歌——为此,他做了两手准备。第一手便是白苏子于行军前,将常歌拿下。若白苏子失败,他在秦岭布下天罗地网,只等常歌上钩。
他算准了,常歌定会借道秦岭,直取长安。
明面上看,如果大魏想要对五国相王宴会动手,势必会调动军队,而距离此地较近的襄阳、樊城皆属楚国,西部的上庸、汉中又属益州,魏国南阳等地虽有屯兵,但地势低平,毫无遮挡,倘若大规模行军,必然会引起注意,因此,魏国唯有自秦川以北调兵。
秦川以北,兵力最充足之处,便是大魏都城长安。
常歌惯爱声东击西、屡出奇兵,若常歌布阵此局,定会趁着长安城空虚,使一精兵小队,飞越中原脊梁秦岭,天降都城长安。
因此,司徒玄稍稍动了动谋略,五国相王以软筋散巧取,而大魏的主要兵力,则隐匿在八百里浩荡秦川之中,准备生擒常歌。
大魏左将军刘复盛反反复复地看面前这张行军图,一切皆按部就班,常歌的楚国精兵如他们所料,借到秦岭,直奔都城,可他心中莫名惶恐,总觉得一切似有何处不对。
他摇摇头:“我觉此事有蹊跷。”
泽兰温和一笑:“复盛将军谨慎,这是多虑了。”
“不。”刘复盛抬手制止,“……你未同常歌共同征战过,并不了解常歌。我曾是常歌之父常川麾下大将,常川此人便深谙兵者诡道之理,次次战役,无人能揣度出他心中所思,布阵更是留下数道后手。”
刘复盛双目出神:“而常歌,青出于蓝,比之更甚。”他摇头道,“精兵越秦岭之事,我怕……是个圈套。”
大魏几十万大军皆匿在浩浩秦川当中,此事重大,决不能出半点纰漏,泽兰进一步问道:“复盛将军此言可有根据?”
刘复盛眉头深锁,叹息一声,吐出二字:“直觉。”
泽兰笑道:“常歌再用兵如神,也不可能事事先知先觉,何况已经出现翻越秦岭的小股精兵,不正是印证巨子和复盛将军的猜想正确么?我也尊崇常将军,但敬佩的,乃其毅力与胆气。请恕泽兰直言,当今在世的诸位将军,尤其是大魏当下的这些将领,似乎对常歌的兵法……有些过于惧怕,乃至神化了。”
刘复盛缄默不语。
从戎之人对常歌多有尊崇,正是因为术业有专攻,真正调兵遣将之人,方能明白常歌的诡没难懂。
眼下魏国将领兵士大半是大周朝遗留下来的编制,要么跟着常歌出征过,要么听着常川常歌征伐的故事一路成长,正因熟知,却愈发惧怕。
常歌,正是大周最锐利的尖刀。
泽兰见他仍旧郁结,只得宽慰道:“退一万步讲,纵使常将军天降奇才,我等凡人琢磨不到他的心思,那巨子与复盛将军二人一道,当能与常歌相抗一二,复盛将军,无需太过焦灼。”
“不,我还是觉得此事有诈。”刘复盛道,“八百里秦川,稍稍一个偏向,便有可能迷失于无人林海当中,一旦错过五国相王的时辰,魏国军队一旦回撤,想要再出奇兵夺了长安便是难上加难,此事常歌断不会冒险。”
他手指点在地图之上:“这个入川切入点太偏僻,原本相王时辰就紧迫,常歌的军队不走最近的终南山,反从此处翻越,反而绕行多费了时辰,我觉得这是处疑兵。”
泽兰的笑意也淡了不少。
“这样,我们还是按照巨子的行动执行,你仍旧带魏军驻扎此地,堵截常歌。”
刘复盛取下兵器架上的长剑,泽兰见状忙问,“将军是要去往何处?”
刘复盛出鞘两寸:“包抄。我怕此时,常歌已至长安城。我定要出其不意,将他拦下!”
*
常歌尚未抵达长安城,不过距离大魏都城长安已是相当贴近。
众人都知道他用兵出其不意,屡出奇兵,放在当前阵势当中,便是明取鬼戎大营,暗袭五国相王,除此之外,常歌定会出其不意,重创大魏。
若想重创一国,无外乎天降奇兵,直捣都城。
只是楚国与魏国之间有浩荡秦岭相隔,悄无声息地越过秦岭直达都城,几乎难于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