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帝师(135)
      作者:来自远方       阅读记录
     
    “走,下一间。”
不出意外,明早就能消肿。
海盗就这点能耐?
不及成化年的文官硬气。
“班头,这边。”
一名年轻的狱卒举起钥匙,打开铁锁。
门内的壮汉听闻弟兄惨叫,强撑着不想露怯。只可惜,苍白的脸色,缩到墙角的动作,早被看得一清二楚。
“别过来!”
壮汉声音嘶哑,双手护在身前。
狱卒齐齐黑线。
至于怕成这样?
当他们调戏良家妇女?
“抓起来!”
映着火光,狱卒走进囚室,影子在石壁上不断拉长。
壮汉退无可退,终于被押上石床。
“娘啊!”
痛呼传出,山崩地裂一般,恍如正遭受非人折磨。
余下壮汉都握紧栏杆,透过木栏间的缝隙,紧盯传出惨叫的囚室,面色惨白如纸。
隔间内,庆云侯世子靠在门前,手探入衣领,抓了抓肩膀。
关在狱中几月,从云端跌落尘埃,没疯就算好的。
唾骂无用,挣扎更是无用。
盼着亲爹?
要是能救他出去,也不会等到今日。
周瑛摇摇头,开始抓背。
对比后进来这几个,顾靖之对他称得上客气。好歹早晚膳食不缺,也没对他下狠手。
听着壮汉的惨叫,周瑛收回手,整理一下外袍,望着囚室一角,发出一声感叹,相当富有哲理。
痛苦和幸福,果真都需要对比。
顾卿取得口供,没有急着递送宫中,而是离开刑房,前往关押番商的囚室。
不知赵榆用了何等手段,三个番商皆老实跪在地上,问什么答什么,半点不敢掺假。
“这几人确是大食后裔,祖上却不是黑衣大食,而是白衣大食。”赵榆站起身,面上依旧带笑,道,“据说还有王室血脉。”
“白衣大食?”顾卿蹙眉。
“顾千户不晓得?”
顾卿摇头。
“难怪。”赵榆道,“白衣大食在黑衣大食前立国,末代王朝距今,少说有四五百年。”
“赵佥事如何确认?”
“本官先祖曾随船队出海,中途遇上过大食的商船,往来经过均有记载。”
顾卿没有多问,取出壮汉的口供,翻过两页,道:“五人祖籍徽州,三人为农户,两人为军户。弘治二年随商队辗转至江浙,私结番商走私货物,其后更沦为盗匪。”
“海盗?”赵榆收起笑容,“可同倭贼勾结?”
“没有。”顾卿道,“五人招募的海匪均同倭贼有仇。海上遇到,无论真倭假倭,必断头沉海。”
赵榆神情微缓。
“这三名番人,居我朝日久,表明经营杂货,实从事走私行当。手中握有两艘海船,同倭国暹罗等贸易。市货之外,暗中绘制海图,为倭人传递消息。”
顾卿说话时,三名番商跪在地上,抖如筛糠。
“据言,三人私贿宁波府衙官吏,多行不法。”
“贿赂何人?”
“因做得机密,外人皆不知。”
“不知?”
赵榆冷笑,转向面如死灰的三名番商,道:“尔等在这里说,还是想到刑房再开口?”
“我、我……”
目睹五名海盗的惨状,三名番商均已吓破胆,不敢隐瞒,当即招认,用金银珍珠买通宁波府通判,为走私大开方便之门。几处沿海卫所,也有文吏被买通,暗中传递消息。
“卫所?”
赵榆顾卿同时脸色大变。
江浙福建卫所俱有锦衣卫镇抚,这么大的事,竟无人回报?
“尔等所言确实?”
“回大人,千真万确,不敢有半句虚言。”
番商抖抖瑟瑟,汗不敢出。说话时,牙齿互相磕碰,声音清晰可闻。
派驻各卫所的镇抚,俱出自北镇抚司。若真出现问题,自牟指挥使以下都要吃挂落。
赵榆斟酌片刻,没有当场深问,压低声音,交代顾卿两声。后者立即唤来校尉,飞驰往北镇抚司,将此事报于牟指挥使。
“事起何因,暂不好猜测。未必如你我所想。牟指挥使遣人之前,南镇抚司不会马上插手。”
“多谢赵佥事。”
“不必。”
此事按下,顾卿展开海图,请赵榆帮忙,同番商核对藏宝之地。
番商不敢隐瞒,将何处藏有金银珠宝,原因为何,一股脑全都说了出来。
原来,番商不只从事走私,更同倭贼海盗交易,获利巨大,胃口也越来越大。
借登岛交易之机,暗中查探,记下海盗行船路线,推测出几处可能的藏宝地点,绘制在图上。只等日后有机会,亲自前往一探。
“尔等不惧海盗报复?”
“回大人,海盗之间常有厮杀,占据这两处的盗匪,均为另外一股盗匪吞并,沉船海中。”
“小的获悉此事,原想着,离京后即前往查探,未料……”
简言之,藏宝的海盗团灭,此处暂无人接管。三名番商知情,计划赶在其他海盗发现之前,先一步前往寻宝。
找到了,自然好。
找不到,也不损失什么。航程归来,绕到倭国贸易,同样能大赚一笔。
“银矿又是怎么回事?”
“银矿……”
三名番商咽了口口水,略有些迟疑。
“说!”
“是,小的说,小的这就说!”
“倭国之地,银贵金贱。小的乘船市货时,常备有金银,作价交换。”一名番商抖着声音,小心道,“弘治十七年,小的运绸缎至石见,同船的佛郎机夷人知晓如何勘探矿藏,一次外出归来,告知小的,该地有银矿脉,储量很是不小。”
“佛郎机夷人?”
赵榆和顾卿表情都些古怪。
本就是番人,唤他人为夷狄,岂不可笑?
番商壮起胆子争辩:“小的久居华夏,受文明教化,不敢自比大国之民,却也不是这些佛郎机人可比。”
提起佛郎机人,三名番商脸上都闪过厌恶。
常年不洗澡,头上爬虱子,一身的味。见到米饭没命的吃,连话都说不好,简直是没开化的野人。
不是会打铁看矿,有一把子力气,早扔进海里喂鱼,省得浪费粮食。
“银矿在倭国?”
这倒是不太好办。
“禀大人,倭人的一个什么将军死了,现正打仗。”
“哦?”
“小的和倭人打过多年交道,”见赵榆顾卿脸色骤冷,番商硬着头皮,打着哆嗦,继续说道,“掌管石见之地的大名实力弱小,正四处购买武器,只为不被周围大名吞并。”
“接着说。”
“是,”番商不敢放松,继续道,“只需少量兵器,即可换得藏银之地。”
确定银脉存在,番商就打定主意,借倭国生乱,大肆渔利。换得山地后立即开采。在事情泄露之前,采多少是多少。
几乎是无本的买卖,得多少都是赚。
番商的口供,由赵榆顾卿亲自记录。
听到番商的计划,两人都是笔下一顿。
和这样的做生意,不被坑才是出奇。
口供录完,囚室门关上,赵榆没有马上离开。
算算时间,前往北镇抚司的校尉应该抵达。得知消息,以牟斌的性子,必会马上赶来。
两人在二堂用茶,半刻不到,即有力士来报,有马车停在诏狱门前。
来人不是预想中的牟斌,而是翰林院侍读学士杨瓒。
赵榆放下茶盏,笑道:“本官早闻杨侍读大名,神交已久,可惜总不得见。机缘巧逢,还请顾千户帮忙引见。”
“自然。”
顾卿颔首,嘴角掀起一丝笑纹。
赵榆有几分好奇,顾卿的脾气,南北镇抚司上下都曾领教过。这位翰林院侍读到底是何等能人,可与之相交莫逆?
诏狱外,杨瓒跃下车辕,半点不知,除了顾卿,还有一个锦衣卫大佬在等着自己。
学士府中,谢丕提着彩灯,抱着竹笔,快步穿过回廊,前往后厢。
夜阑人静,风过无痕。屋脊上的瓦兽似也陷入沉眠。
整座府内,除守夜的家人,静悄悄不闻半点声响。
刚行过槅窗,迈步走进五厅,谢丕立时顿住。
厅堂内,数盏戳灯点亮,明晃晃,照得室内仿佛白昼。
山居图下,茶香袅袅。
身着圆领袍,头戴乌纱帽的谢迁,坐在上首,面前摆开一张棋盘,盘上棋子纵横交错,似已等了许久。
     上一篇:
     下一篇:  黄金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