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桓容(503)

作者:来自远方 阅读记录

“郎君,我心悦你。”

六个字飘散在夜空中,终至消散无踪。

第二百九十三章 该来的总是会来

抵达建康后,唐公洛父子被安顿在青溪里, 住进原属侨姓士族的一处旧宅。

因在政治斗争中失败, 家主获罪, 全族被流放,宅院多年没有人气, 已有些破败。

经过匠人巧手休憩,枯木杂草被移走,层楼叠榭恢复生机, 重现几分当年的气势。位于前院和后院间的演武场, 尤其得唐公洛及唐氏兄弟青眼。

入府数日, 朝廷未下诏令,门前匾额尚未高挂。

唐公洛搬入正室, 唐氏兄弟分往东西厢室安顿。

女眷移入后宅, 习惯了常年的战争生活, 乍见南地建筑的精巧, 目及飞阁流丹,画栋朱帘, 不免有些新奇, 减少几分入城后的忐忑和不安。

当夜, 一家人用过晚膳, 唐公洛召子侄在正室叙话。女眷同没歇息, 而是聚到一起,商量何时往各府拜见。

“初来乍到,需得谨慎行事。”

唐家的身份本就尴尬, 虽有“英雄”之名,终归是先降后叛,背负着造反的名声。要想在长安站稳脚跟,既不能让人觉得唐家无礼,又不能予人急功近利之感。

一家人谈到深夜,简单制定出章程,方才各自安歇。

因唐公洛暂无官职,无需上朝,翌日起身之后,即召子侄往演武场活动手脚。

女眷忙着整理箱笼,准备往各家拜访时的表礼。

为了购粮,唐公洛散尽大半家财。此番到了南地,留在北边的田地同样无法收回。一本本翻阅过簿册,唐夫人和儿媳侄媳都是愁眉紧锁,连声叹息。

“阿姑,实在没有办法,莫如用我的嫁妆。”

“不可。”唐夫人摇头。没有合适的表礼,那就干脆不送。用侄媳的嫁妆,会让人嘲笑唐氏满门。

“那……”

正愁眉不展时,忽有婢仆禀报,台城来人,家主请唐夫人往前院。

“不是来见夫主?”唐夫人诧异。

“来的是长乐宫大长乐,带有太后赏赐,直言欲见夫人。”

唐夫人点点头,让儿媳和侄媳稍安勿躁,整理过衣裙,佩两枚金钗,由婢仆引路,穿过演武场,直往前院。

彼时,大长乐被引入正室,谢过唐公洛,正饮茶汤。

桓容和南康公主皆好清茶,久而久之,宫中的茶汤都不加葱姜。

唐府内的茶汤味道太重,宦者有几分不习惯。出于客气饮下半盏,此后置于身前,仅同唐公洛叙话,再不碰一下。

不久,婢仆来报,唐夫人已至前院。

话音刚落,唐夫人款步走进室内,同宦者见礼。

“仆奉太后殿下懿旨,召唐氏女眷明日入宫。”

知晓宦者来意,唐夫人微惊,不由得心头一颤,下意识看向唐公洛。后者显然也是一头雾水。不明白宫中何意。

“太后殿下言,唐氏蒙受此难,实为遗憾。唐公高义,不忍百姓受难,乃是有德之人。”

说话间,宦者拍了拍手,立即有随行甲士抬入箱笼,箱上有皇家印记,表明御赐之物。

“太后殿下知唐公不扰百姓,为市粮散尽家财,此为些许心意,请唐公收下。”

是心意而不是赏赐,没有半分高高在上的意思,这让在长安受尽怀疑排挤的唐公洛愈发感动。

“请大长乐代唐某谢天后!”

唐公洛向台城方向抱拳,唐夫人随之福身行礼。

宦者没有阻拦,而是侧身让到一边。等唐氏夫妇起身,方才道:“官家有言,居大不易。唐公何妨趁有闲暇,在城内城外走上一走,市地或许不成,市下几座商铺,一年的收息亦是不少。”

唐公洛颔首谢过。

送走了宦者,让人清点箱笼,发现箱中多是金银绢帛,少有只能看不能用的摆设器物,不免暗道:官家太后皆是如此,难怪桓汉更得民心。

“早晚有一日,桓汉天子当统一天下!”

此外,唐公洛细思大长乐的话,很快品出另一层含义。

趁有闲暇?

依其所言,眼前的困窘不过暂时。官家定会用他,不就将授他官职,几子亦有机会出仕。如有机会带兵,必要征战沙场,斩杀外敌,纵马革裹尸亦是心甘。

如此,方能不负天子厚恩!

有了太后送来的金银绢帛,唐夫人再不必为表礼发愁。

夫妻俩商议一番,各自下去安排。

既然来到建康,天子有意重用,就不能混混沌沌过日子,必要想方设法扎下根来。

唐公洛不在乎世人如何看他,也不在乎史书上会将他写成贰臣叛将,只一心一意要报桓容大恩。更教导子侄,唐氏能够保全,全仗桓容出手相助,此恩不保枉为丈夫!

“遇此英主,自当为其刀锋,披坚执锐,征战沙场!”

翌日,唐夫人携儿媳和侄媳入台城,往长乐宫拜见太后。

入宫之前,唐夫人早有准备。同南康公主当面,猝不及防,仍不免有些恍惚。

眼前的桓汉太后,让她想起了长安的刘皇后。

论相貌,两人没有半分相似。然就气质而言,却有七八成相类。

再看陪坐在屏风前,巧笑倩兮的李夫人,纵然身为女子,也不免心生怜意。如此佳人,才当得上百媚之姿,堪谓倾国倾城。

因唐公洛身无官职,唐氏又未归入南地士族行列,唐夫人和几个媳妇的身份几比庶人。

由宦者引入内殿之后,几人未敢走近,直接伏身在地,行稽首礼。

南康公主安坐上首,受下这份大礼,旋即请唐夫人起身,命宫婢送上茶汤糕点,笑着同对方叙话。

“听闻唐公长孙聪慧伶俐,武艺不凡,舞勺之年即能开一石弓。”南康公主道。

“太后殿下过誉。”唐夫人谦辞道,“不过是读过几卷经义,类其祖父,有些力气罢了。”

南康公主笑了,“夫人实在过谦。”

唐夫人打起精神应对,心中开始估算,南康公主提起唐氏长孙,究竟是何用意。

南康公主没有卖关子,很快话入正题。

“官家尚未立后,膝下并无皇子。两个幼弟一直养在宫中,刚过外傅之年,待元服后就要搬入青溪里。”

唐夫人没接话,等着南康公主继续向下说。

“这两个孩子都是拘不住的性子,一心想着随兄长出海。知晓元服前皆不可行,就闹着往学院读书,不肯日日拘在宫中。说起来,我也是头疼。”

“殿下有大志向。”

南康公主摆摆手,笑道:“属猴的,坐不住罢了。”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轻笑,殿中气氛更显得轻松。

“让这两个坐不住的去学院,不晓得要闯出多少祸来。”南康公主叹息一声,道,“日前听官家提起唐公长孙,知其年少有为,性子沉稳,也是上学院的年纪。我就想着,可否让几个孩子做个伴?”

话到这里,意思已经十分清楚。

对唐家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只要把握好分寸,必能成为起身的助力。

“谢太后恩典!”

“哪里就提到这个。”南康公主笑着摇头,“夫人可先归家,将此事详细告知唐公。凡唐氏子侄,年龄合适皆可入学。”

“诺!”

唐夫人带着一肚子心事而来,又怀揣着满腹心事而去。

回到家中,将事情告知唐公洛,后者思量许久,召来几个孙辈,仔细叮嘱一番,拍板道:“都去学院!”

几个小少年双眼圆睁,不明白大父为何突然做出这个决定。偷眼看向亲爹,发现亲爹也是满头雾水,不明究里。

想不出缘由,只能听从大父之言,老老实实的跟着家人往学院报名,等着参加考试。

待小少年们离开,唐公洛扫视几个儿子和侄子,语重心长道:“唐氏在建康没有根基,是否能重立门楣,全看后辈是否出息。尔等需要牢记,唐氏不是士族,亦非外戚,我等侍奉的唯有官家!”

简言之,从今天开始,唐氏将独立于士族之外,成为建康朝廷中的另一股势力。

如今尚且渺小,但有天子为后盾,早晚会壮大起来。

对于桓容的意图,唐公洛能猜出两三分,却不可能完全猜透。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桓容的意思行事,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太元六年,十一月

天子下旨,封唐公洛尚书右丞,兼忠武将军。其子侄俱授给官职,或留在朝中,或往边州驻扎。

尚书右丞为正四品下阶,品位不及刺使。唐公洛没有半分不满,叩谢天子隆恩,叮嘱奔赴边州的子侄,“务必要兢兢业业,不可有半点马虎,方不负陛下重用。”

上一篇: 下一篇: 谨言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