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拉近距离,好像一切突然变得顺理成章。太后扶着敬嬷嬷的手,缓缓站起身来,抬手抚了抚鬓角,似乎有些疲累。太后道乏,明筝只得随之起身,屈膝恭送凤驾。
华盖如云,随着凤驾远去的身影一并消失在桥上。
一瞬间,明筝发觉亭中桥上,只余下她和陆筠。引路护持的宫人远远缀在她身后五步开外。
陆筠定定站在那,微垂首,手掌扣在腰间佩刀上面。从她的角度,无法看清他脸上是何表情,大抵也是无可奈何,又有些哭笑不得吧,她这般想着。
明筝向他颔首,作出“请”的手势请他先行。
他抿唇望了她一瞬。她分明看见,他望过来的同时,眉头锁得更深。
他板着脸的样子,其实有点骇人,瞧来便知不易亲近。
她也素闻坊间一些关于他的传言。
比如残暴嗜杀,比如孤僻冷酷,又比如……他厌恶女人。
过往她总觉那些传言不可尽信,至少关于他样貌的说词,便与实际相去甚远。可眼前他如此疏冷倨傲,倒叫她又有几分怀疑。
**
原本晴好的天空沉闷得令人倍觉压抑。不知何时,头顶遮了一重乌沉沉的云头。
迎面走来一顶肩舆,金漆华盖,帷幔纷彩。明筝不知是哪位贵人,却不得不停下步子蹲身相让。
等贵人仪仗远去,她方直膝起身。踏出不足十步,一场急雨这便落了下来。
一开始还是细弱的雨丝,宫人撑起伞,护送一丈远,几乎是顷刻之间,豆大的雨点又急又怒地瓢泼而下。
“梁少夫人,不若暂先在前头门檐下避避?”宫人为她遮着伞,自己湿了半边,明筝见状怎好强求,只得点了点头。
雨帘如雾,远看那人只如一道不清明的影。
她走了几许,他便随了几许。
认真要奉懿旨,做好送她出宫的护卫。
此刻他远立在对面的雨中,簇新的飞鱼纹锦服尽皆湿透。她恍然忆起上回相见,依稀也是这般大雨滂沱。
仿佛每每遇上他,都不是什么好日子。
她倚墙望着那雨,片刻,叹息一声,转回头与宫人说了句话。
见那宫人撑伞朝陆筠走去。
“侯爷,梁少夫人说,雨势太急,请您一道在檐下暂避。”
陆筠抬起眼,隔着雨雾望向对面的倩影。他指头微微发颤,紧紧捏住刀鞘,手背上的青筋都跳了起来。
“侯爷?”
见他并无反应,宫人不由扬声,提高了音调。
他点点头,一步两步,缓慢地走向她。
远看他面沉如水,似有所思。明筝从没见过他笑,那时是,现在亦是。
他面色苍白,连嘴唇也失了血色。是淋了雨冷了吗?水珠顺着发冠流淌下来,浓眉眼睫都是水点。
不期然对上视线。陆筠呼吸屏住,在她水亮的眼底,更发觉几点更耀目的璀璨。
这般对视,于陆筠是怎样的煎熬。
惊喜一次次相遇,渴盼着靠近。
他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与她面对面说句话,已经盼了多少个春秋?
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留在那个烽火弥漫的塞外。西疆清冷的月下,他是如何思忆如狂。
他甚至是想过的,在战场上杀了梁霄,神不知鬼不觉……
回到京城,兵围承宁伯府,强夺了她……
再荒谬的念头,他都曾生起过。
十年,他是如何分裂又纠结的自我折磨着。
可此刻她就在眼前,他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他怕一个不慎,露了端倪,于她无疑便是灭顶之灾。
他几乎是狼狈的,飞快错开了视线。
明筝亦不强求,她只忧心若是连累他染上风寒,怕是太后见责。
他到底没走到檐下,错开身靠在她身外的墙上。
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耳畔似乎能听到她清浅的呼吸。
漫长的沉默中明筝先开了口。
“侯爷这回留京,能长伴慈宁宫,太后娘娘定然欢喜。”
像话家常,不过为了打破令人尴尬的沉默。毕竟不说话,显得更加怪异。
他抿抿唇,艰难找回声线,低声回她:
“……嗯”。
乍然开了头,后面的话就容易出口。明筝觉得松快多了,礼貌与他寒暄:“前些日子家里的老太太还说,想邀请侯爷上门吃酒,外子怕侯爷事忙,未敢贸然送帖子过府……”
“无妨。”他轻吐二字,这次答得很快。
明筝倒是一时愕住,这话的意思……她有点不敢猜。
陆筠转过脸来,隔着雨雾望着她侧颜,一字一句道:“送贴子,我……本侯定会到。”
**
慈宁宫西暖阁,太后托腮坐在窗前,抬眼望着外头的雨。
敬嬷嬷在墙角收了伞,换过鞋子才悄然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