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为总兵还有份薪俸。
但是宣府这边没有铺子贴补花费,单靠俸禄能供得起阖家这么多人嚼用吗?
没隔两天,严管事捧着只海棠木匣子和一摞账本进了内宅……
第145章
匣子里除了十几张银票, 其余都是金银首饰,珠宝玉石,琳琅满目。
杨妧拿起只银项圈掂了掂, 挺沉手, 可成色不太好, 杂质很多, 上面刻着说不出名字的纹路。
严管事道:“都是打仗得来的, 国公爷的意思是变卖了家用,或者融了另打都使得,只是宣府没有手艺好的匠人, 一直就这么放着。”
这些是异族首饰, 在宣府用不太扎眼,要是带回京都恐惹人眼目。
杨妧明白。
当兵打仗就是提着脑袋升官发财,升官的人数有限,并非人人都能当官,可发财却不拘是谁都可以。
瓦剌人来抢万晋人的财物, 同样万晋人也抢他们的。
就跟打谷草一样, 有来有往, 端看哪方实力更强,能护住己方百姓,且掠杀对方士兵。
陆知海的曾祖父就是武将出身,据说金银财宝都是几车几车地往回拉。
长兴侯府的家财都是那会儿积攒下来的,一直到陆知海那代都在嚯嚯老本。
杨妧把账目对完, 闻松院已经收拾妥当了。
家具器物是府里原有的,被擦拭得干干净净,床上的铺盖用具则是从喜铺新买的。
柳叶带着几个小丫鬟剪了许多双喜字,贴的屋子一片喜庆。
严管事买了两挂鞭炮, 承影将穿着大红喜服的青菱从正房院背到了闻松院。
青菱歇了六天,再回来,原先的双环髻变成了妇人的圆髻,她也成了杨妧身边的管事娘子。
大家称她为沈娘子,承影的本名姓沈。
再过两天,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连着几天都没化。
杨妧坐在琴心楼喝茶,窗外的紫藤叶子早已落尽,只留下灰黄的藤蔓,那几棵松树却仍苍翠,松针上覆着层积雪,像是开着一朵朵白花,清雅深幽。
而木匠终于把铺子要用的架子和柜子打好了。
清娘不叫杨妧出门,她带侍卫将架子安置好,又带几个婆子扫地擦灰,把从京都带来的货物摆上去。
跟来的那两户,一户姓常,另一户姓林,都是先前京都铺子里的二掌柜,杨妧挑了他们来做掌柜。
冬月二十八,两间铺子同时挂上匾额开了业。
卖布匹的店铺叫做“衣锦阁”,卖杂货的铺子叫做“百纳福”。
趁着天好,杨妧去同安街瞧了眼。
百纳福生意极红火,梳篦、绢花还有胭脂香粉等小物卖得非常好。相较之下,衣锦阁却不尽人意,偌大的店铺空荡荡的,没几个人在。
常掌柜毫不在意,将铺子交给伙计,他则顺着同安街一路溜达过去,再溜达回来,腊八那天给杨妧递了字条进去。
字条上写着各家铺子卖得最好的几种布和大致卖出去的数量。
除了寻常的杭绸、府绸、潞绸、三梭布以及细棉布之外,云锦和蜀锦也赫然在内。
可见宣府富裕人家并不少。
杨妧微笑。
金陵范家那边的布还没到,衣锦阁只能靠京都运过来的三十几匹布充门面,生意冷清是必然的。
常掌柜不怨不艾,反而趁这个机会把行情摸了摸,果然是个有数的。
衣锦阁开得晚了,通常大户人家从冬月就开始准备过年衣裳,进了腊月要忙年,哪有工夫做衣裳?
而胭脂水粉却要到年根买最合适,这个时候货品最全,而且掌柜急着结算回本,价格上会多少让点儿利。
腊月十六,街上的店铺相继关张歇业,林、常两位掌柜把这半个月的账本呈了上来。
百纳福除去本钱和掌柜、伙计们的工钱之外,净赚纹银四十二两。
而衣锦阁统共卖出去三十两银子的货,刚够发工钱。
杨妧完全不担心生意的不景气,而是根据常掌柜写的单子给范家三爷写了封信,只等正月驿站通了便送到金陵去。
因杨妧有孕,忙年的事儿青菱丝毫不让她沾手,跟柳叶和柳絮三人把府里诸事分派得井井有条。
年货一样样置办进来,鸡鸭买了十笼,猪羊也买了好几头,都圈养在空地上。
清早天还没脸,就能听到公鸡“喔喔”打鸣的声音。
青菱满脸无奈地说:“都是清娘吩咐人买的,那几处闲置的院子里不是有水缸吗,全都养了鱼。地窖里的白菜和萝卜也塞得满满当当,还有好几扇肋排挂在房檐下,冻得邦邦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