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卧龙逆天(222)

作者: 本尊是个小虾 阅读记录

同时诸葛瑾为了稳定交州的局面,还向诸葛亮提了几名官吏任选,这些人都是中原的流亡士子,其中袁沛被提议为九真太守,许慈提议为日南郡太守,张子云提议为琼崖郡太守。

对于诸葛瑾的这些提议,诸葛亮自是一一照准,并且还上表朝廷,奏请皇帝下诏,封诸葛瑾为东海侯,交州牧,安南大将军,建衙开府。

这个奏表,诸葛亮也是走个形式,朝廷若真下诏,自是好事,若不下诏,对于兄长的这个任命,他也会让他名符其实的。

诸葛亮让诸葛瑾镇守交州,自有他的目的,交州幅员辽阔,别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的,这个时代的东南亚地区,大部分都是一些土著人居住,正是开发利用的大好时机,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让诸葛瑾去开疆扩土,一来自己放心,二来以后这些开拓的疆域,也可以作为封国,对家族子弟进行封赏,三来又可以增加人口,创造财富,完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对于此次征交州的一干功臣,诸葛亮也一一进行了封赏,吕岱,步骘、廖化、谷任、等一干将领,皆按功授赏。

因年前广州刺史谷永刚刚病逝,诸葛亮随即任命步骘为广州刺史,统治广州政务,任命蒋琬表弟,也就是以前自己的亲卫校尉刘敏,为广州都督,掌握军政之事。

诸葛亮现今不但推广了科举制度,同时也改革了部分官职,刺史掌管一州政务,没有调兵权,州刺史部设立都督府,负责统管军事。

如诸葛瑾这样的州牧,统管一州军政大事,形同封王,非诸葛亮嫡系,自然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职位,所以步骘这个广州刺史,与诸葛瑾这个交州牧,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州刺史部设都督府,主将为统军都督,掌管五营兵马,人数视情况而定,一营五百至三千人不等,各营设校尉一人,军司马两人。

郡城设立都指挥使,负责掌管全郡军政,相当于郡尉,但却不像以前,受制与太守,而是双衙分立,互不同属,都指挥使同样掌三营兵马,人数视城防情况而定,人数为三百至一千不等。

县城设立都尉府,负责城中剿匪和救火等重大军务,都尉府管一营人马,人数五十至二百人不等。

另外各州郡县衙门,也设有捕盗司,负责城中一些治安缉盗等杂事。

县以上官职,皆有权利直接上书诸葛亮的权利,若所奏之事,皆可获得准许,这样一来,地方上无论行政军政大权,都能高度集中到诸葛亮手中。

交州方面的俘虏和财物,还未抵达江陵,曹操东征的消息,却传到了江陵,随后诸葛亮又接到了柴桑的甘宁,送来快报,说是江东使者鲁肃,即将出使江陵。

鲁肃人还未到,诸葛亮又接到了张松,从成都派人秘密送来的密函,得知法正也奉命出使江陵,不日即将抵达江陵。

这一连串的消息传来,让诸葛亮赶到了风雨欲来之势,显然新一轮的战事,随着曹操的东征,即将拉开序幕了。

诸葛亮的楚侯府邸书房。

贾诩和徐庶二人,分左右而坐,下首还坐着一名青年,此少年不是别人,乃是马良之弟马谡,马幼常。

马谡是今年江陵城中,秋考的一百三十名学子中,名列第一之人,诸葛亮见其年纪轻轻,朝气蓬勃,遂把他留在了身边,担任中郎,负责文书传令一类事务。

“主公,江东和益州同时派出使者,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我们的援军,以庶之见,此番正是我们进军益州的最佳时机,当务之急,应该整顿兵马,做好进取益州的准备。”徐庶心知诸葛亮此番召集他们前来的目的,就是商议关于出兵之事,当下他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文和先生,你对此事有何看法?”诸葛亮听完徐庶的建议,把目光投向了贾诩道。

贾诩道:“主公,江东这个同盟,咱们暂时还不能丢掉,但益州也不能不取,我料曹操此次东征,目的不过是为了夺回寿春广陵二郡,既然孙权前来求援,主公只需调遣甘宁将军,率领柴桑水军,协助孙权出征便是,同时可以让襄阳的魏延将军和章陵的徐盛将军,率军骚扰南阳和汝南二地,给曹操制造一些麻烦。

“如此一来,作为盟友,咱们也算是尽到了责任,料想孙权也无话可说,而主公您所需要做的,正如元直大人所言,那就是整顿兵马,做好随时进取益州的准备。”

诸葛亮点了点头,道:“既然尔等意见一致,那这事就这么定了,至于接待江东来使一事,就交由元直兄你负责。”

“诺!”徐庶作揖颔首道。

“幼常,立刻起早一份将令,命驻扎在大庚岭的张飞将军,火速领军返回江陵,不得有误。”诸葛亮起身之时,对马谡吩咐了一声。

(感谢‘快乐好运’和‘蒜蒜头88’书友的打赏支持,谢谢了,呵呵,还有‘狼武士’兄弟,兄弟一贯的评论,给我不少启发哦,感谢所有喜欢本书的兄弟,谢谢。)

第二百三十二章 大乔夫人

第二百三十二章大乔夫人

马谡起草好军令,诸葛亮盖上印玺,交他给负责传递消息的亲兵卫所送了过去。

原本这些事情,是邓艾的职责,现在马谡做了侯府中郎,诸葛亮自是把这些琐事,交给了马谡,让邓艾有时日,多去各军走动,向赵云、张合等将军,请教兵法武艺。

马谡离去后,诸葛亮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继续批复各地的公文,今年各地丰收,如今大部分秋粮,已经运至南郡的兴义仓。

难得今年荆州风调雨顺,加上各项惠农措施,以及建市场促商业的政策,让荆州的粮赋和税赋,都比往年增加了三成,百姓家家户户的收入,也比往年增加了五成,原本亩产不过两三石(本书一石为一百斤。),今年也提高到了四五石。

建造市场,减轻赋税,修缮道路,放宽文牍,便于商人出行便利等等措施,诸葛亮可是让户曹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投进去的金钱,高达三万金。(注:本书一万金即一亿汉代五铢铜钱,古代换算大致的结果,若有更精确的,可以指正,谢谢。)

诸葛亮这些投资,看似花费庞大,但经过这大半年的运作,大部分市场已经开市,虽然距离收回本钱,还需要一些时日,但以现在每月增加的赋税来看,诸葛亮投资这笔钱,最迟也就两三年,就可以回本了。

而建造的这些市场,不说使用百年,但起码用二十年是没有问题,而诸葛亮投资本金,却只需两年就回本,其余的使用期限,自然是纯利润,而作为一个施政者,自然是要远光长远,而不是拘泥眼下的小利。

就好比如今各郡县,诸葛亮都设立了劝学司,而且每座县城,至少建造了三座以上学堂,凡是学堂的教书先生,一律发放俸禄,享受掾吏待遇,贫苦的学生可以享受免费供读。

这笔投资同样不小,但十年二十年后,这些学堂能够诸葛亮培养多少人才,这些都是潜在财富,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

如今荆州大地,大大小小的士族豪族林立,真正读书的人,也基本是出自他们各自的府邸,从上月前各地科考人数来看,就能证明这点了,想想整个南郡,几十万人口,前来参加考试的人选,竟然只有一百五十人。

这一百五十人,其中有一半是南郡的士族豪门弟子,有三十五人是中原避难的士子,真正的寒族子弟,不到三分之一,可见当时寒族百姓,真正能够读书,懂知识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当然这一百五十人,并不是全部数据,显然当中还有不少人,因为不满科考这个制度,而没有报名考试。

所以劝农桑,促商业,开民智,立明堂四件大事,已经成为诸葛亮施政的纲领,这是对内的政策,对外的政策自是开疆扩土,一统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