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重生知青的乡下娇妻(134)

作者: 果小苹 阅读记录

李娥吃着吃着就哭了:“我怎么觉得这根黄瓜,有大福大队的味道。”

范建中很是赞成:“豆角也是。可能同样出自沈兰的手?”

沈兰心虚地尬笑, 看了杜若歌一眼, 黄瓜和豆角, 都是出自大福大队她那个小菜园, 放在系统保鲜而已。

杜若歌却似没看到她的眼神,“我也觉得,不止是黄瓜和豆角,就是这盘空心菜,也很有大福大队的味道。”

沈兰哼哼。

杜若歌这才适时地拿起汽水:“为了我们在大福大队一起度过的日子, 干杯!”

顾景俞笑呵呵举起汽水, “老杜, 你小子, 在大福大队呆的时间是知青中最短的, 收获也是最大的。”

范建中也举起瓶子:“可不, 既调理好了身体, 又娶回了媳妇。现在看杜知青,简直无法想象,这是那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杜知青。”

沈兰噗嗤笑,想起第一次见到杜若歌,其它知青都是走路,只有他体力不支,跟她一起坐牛车。

杜知青呵呵:“你们也不差,不都有对象了,只是迟早问题。”

只有李谨北苦笑:“只有我,还没着落。”

大家哈哈大笑。几个表现不突然出,仍留在大福大队的知青不说,来京市的,确实只有他还单着。

雪梅感叹:“不知道大福大队的人怎么样了。”

沈兰:“他们忙着呢!”

现在勤快点的,要么加入“拖把小分队”,要么加入“纳鞋底小分队”,要么加入“竹制品小分队”,要么加入“缝纫铺”。

他们正吃着,杜爷爷来了。

看到他们围着桌子吃得正欢,“你们果然忘了爷爷我!”

一阵哄笑,爷爷带了卤菜和咸鸭蛋来。

这一顿,从五点吃到七点。

回到家,沈兰突然灵感大发,给杜若歌设计了一条牛仔裤。

等到画完,她叫杜若歌起来,她要量尺寸,杜若歌却已经睡死了。

明明没喝酒,却像是饮酒过度。

沈兰猜到他肯定挤这一天假不容易,就没有再叫他。

等到隔天早上一量,沈兰发现,杜若歌的腿又长了两公分。

沈兰瘪嘴,对自己的身高十分不满意,“我是不是得再多喝几瓶灵肤水,现在跟你比起来,太矮了。”

杜若歌一把捞起她,“我觉得,正好。我就喜欢你现在这样。”

沈兰面上哼了嘛,心里还是很高兴。

她快速地量完尺寸,随后两人一起去了新店。

开张了!

沈兰店铺的六盏日光灯全部打开,把店铺照得通亮。

李娥先心疼上了,“我们要不先关了灯,等有顾客来了,再开?”

雪梅下巴轻抬:“李娥你看,顾客来了。”

来的是一老一年青两位女同志,年轻的女同志问,“你们这里有牛仔裤,那种袋口有花纹的吗?”

沈兰当即找出来,“同志,是不是这一款,这一款是我们这里卖得最好的。”

女同志抬眼,“你不会是忽悠人吗?我看你们才开张。”

沈兰当即说,“我们在京市的店才开始,不过我们在潇湘省的店,同一个款式已经卖出去不少。而且,我们之前在劝业街这边摆摊,也是这一款卖得最好。”

女同志一听,当即表示要买,问什么价。

沈兰说:“十五一条,现在我们开业搞活动,打九折十三块五,一次买两件,可以有八五折,一次买三件,可以八折,再送一条手帕。”

女同志又给自己的妈选了一件,沈兰给对方打了八折,又送了一条手帕,对方高高兴兴地出门。

开了第一单,原本还在门外观望的人,也纷纷进来逛。

几人热情接待。

因为有李娥前期的宣传,又加上开业活动,他们的生意很不错。

期间,沈兰还看到了熟人。

她婆婆的那位同事,以前摆摊卖四件套时,找她买过的秦阿姨来了。

秦阿姨还带了三个人过来。

她一进门,就喊:“小沈,你开始做衣服,卖衣服,也不跟秦阿姨说一声!还是你婆婆告诉我的!”

其实她们也并不熟,就那一次见了一面,甚至秦阿姨进来的时候,沈兰都没有认出来。要不是她叫小沈,她提起婆婆,沈兰还真认不出来。

沈兰:“阿姨,我不是怕打扰到您!您看看喜欢什么,我给您优惠。”

与秦阿姨一起来的三个女同志笑道:“小沈同志,那我们能不能优惠。”

沈兰:“必须能,阿姨们,你们看看什么喜欢的,可以取下来试,试衣间在那边。”

有试衣间,本来只准备先看看的阿姨们,纷纷拿了衣服或裤子去试。结果一试,牛仔裤穿出来的效果很惊艳。毕竟,这年头,没几个胖的人,瘦的人穿牛仔裤效果很好。

选了一番,她们四个人一人买了一套。

沈兰给他们打了八折,又各送了一对拼布沈头套。

结完账,秦阿姨又问:“你的四件套还有没,我还想买一套。”

沈兰一愣:“四件套有,不过店里摆不下,这边没有。您看您什么时候有空,我帮您带过来。”

秦阿姨:“后天吧,后天我有空。”

另几位阿姨们:“什么四件套?你们家那个据说洗完不用再钉被子的四件套?我爱人上次还说让我也买两套,就不用每次洗个被子,还得叫他拆门板。他累我也累。”

秦阿姨与有荣焉:“就是那一套四件套,去年找沈兰买的,可惜上次买少了。这几个月又一直没见到小沈,我还以为都没了,我听说小沈回乡参加高考了?有的话再给我来三套吧,一套我觉得不够,有时候家里来个客人什么的。”

阿姨们也凑上来:“我也要,我也要。”

沈兰:“您看,您几位去我四合院的缝纫铺那边方便吗?那一边的颜色多,您几位要得多,可以去选自己喜欢的颜色。”

秦阿姨:“行啊!那我们周六下午去,老姐妹们,你们觉得怎么样?”

阿姨们:“挺好!”

阿姨们满意地走了,李娥发现新商机,“姐妹们,我们要不也把四件套上一点货?还有手帕、布鞋。这些东西都不用挂出来,占不了很多地方。”

沈兰看向雪梅,“我没意见,你觉得呢。”

沈兰觉得自己是受后世的影响,卖衣服就卖衣服,做大做精,但是在这个年代,其实没必要分那么清楚的。

雪梅说:“我们明天直接把缝纫铺的货架抬过来,摆上货试试。行,就再买货架上货;不行,除了花点力气,也不花什么钱。”

李娥:“好主意。”

沈兰指着正拉货过来的杜若歌和顾景俞,“也不用等明天的,就今天请他们搬过来吧。”

于是,杜若歌两人,刚下完货,又被支去搬货架,雪梅跟他们的车一起去的,缝纫铺的东西,她比较清楚在哪。

雪梅他们走后不久,店门外突然响起腰鼓的声音。

杜爷爷请了院子里的老年秧歌队。腰鼓敲起来,把过路的人都吸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