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九○年左右,百廿回抄本与八十回抄本并行,可见有一部份
读者不接受后四十回。如果并行的时期较早,甲辰本或者是酌采续书
人改动前文处,第二十二回那就是他补的。但是一七八四年还没有百
廿回本之说。
竹夫人谜似乎目光直射后四十回结局,难道除了续书人还有第二
个人设想到同一个明净的悲剧收场──宝玉遗弃宝钗──不像所谓
“旧时真本”宝钗嫁后早卒,宝玉作更夫,续娶沦为乞丐的湘云;与
另一个补本的钗黛落教坊。这是单就书中恋爱故事而言,后四十回的
抄家根本敷衍了事,而另外两个本子想都极写抄家之惨,落教坊也是
抄没人口发卖,包括家属。
这两种补本似乎也是悲剧。最早的三部续红楼梦倒都是悲剧,不
像后来续的统统大团圆。这是当时的人对此书比较认真,知道大势无
法挽回。所以补第二十二回的人预知宝玉娶宝钗、出家,也许并不是
独特的见解。
大概不是续书人补的。那么在他以前已经有一个人插手,在他以
后至少也有一人──后四十回有个接错的地方,似是程高前另人加工,
添了一段。还添了别处没有?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记一七九○年有
人在浙买到百廿回抄本,这本子的后四十回是简短的旧本,还是扩充
的,如程甲本?前八十回有没有甲本的特征?
周汝昌说“乡屯”戚本改“乡”,俗本均作“村”,想必是指
后出的坊本。甲本直到光绪年间,乙本与今乙本都简称“屯”。东北
的屯最多。高鹗原籍辽宁。如果甲本的编辑是南人──北人也或者是
东北、河北最熟悉这名词──一定会把第三十九回这个“屯”字与后
四十回的许多“屯”字都改了,高氏重订乙本时已经看不到,不及保
留。甲本不但没改,添写部份还也用“屯”字,如前引“差人下屯。”
乙本引言对后四十回显然不满:“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
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可见程高并不是完全
没有鉴别力。但是高鹗重订乙本,所改的全在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似
乎分毫未动。为什么他们俩赞扬的反而要改,贬抑的反而不改?理由
很明显:甲本前八十回改得极少──大部份是原续书人改的──而后
四十回甲本大段添改。是高氏自己刚改完的,当然不再改。因此甲本
也是高氏手笔。
至少我们现在比较知道后四十回是怎样形成的。至于有没有曹雪
芹的残稿在内,也许已经间接的答覆了这问题。当然这问题不免涉及
原著八十回后事的推测,一言难尽,改日再谈。正是:欲知后事如何,
且待下回分解。
红楼梦插曲之一──高鹗、袭人与畹君一部份人相信红楼梦不可
能是高鹗续成的,我也提出了些新证据。后四十回的作者将荣宁败落
这一点故意冲淡,抄家也没全抄,但是前八十回一再预言,给人的印
象深,而后四十回给人印象模糊。所以续书不过是写袭人再醮失节,
在读者心目中总仿佛是贾家倒了她才走的。袭人领姨奶奶的月费已经
有两年了,给王夫人磕过头,不过瞒着贾政,所以月费从王夫人的月
例里面拨给。
红楼梦插曲之一(1 )
上次写“红楼梦未完”,预备改日再谈八十回后事。无如红楼梦
这题材实在浩如烟海,就连我看到的极有限的这么点,也已经“乡下
人进城,说得嘴儿疼”。千头万绪,还在整理中,倒已经发现“红楼
梦未完”有许多地方需要补充,就中先提出高鹗与袭人这一点。
高鹗对袭人特别注目,从甲本到乙本,一改再改,锲而不舍,初
则春秋笔法一字之贬,进而形容得不堪,是高本违反原书意旨最突出
的例子。恨袭人的固然不止他一个,晚清评家统统大骂,唯一例外的
王雪香需要取个护花主人的别号,保护花袭人。但是高鹗生平刚巧有
件事,也许使他看了袭人格外有点感触。
吴世昌著“从高鹗生平论其作品思想”──载文史第四辑──内
有:“高鹗在戊申中举前似乎还有一妾(?)和他离异,自去念佛修
行。‘砚香词’的末一首‘惜余春慢’显然即指此事。原词曾有涂改,
照录如下:春色阑珊,东风飘泊,忍见名花无主。钗头凤拆,镜里鸾
孤,谁画小奁眉妩?曾说前生后生,梵呗清禅,只侬(原作‘共谁’)
挥尘。恰盈盈刚有,半窗灯火,照人凄楚。
那便向粥鼓钟鱼,妙莲台畔,领取蒲团花雨?兰芽忒(原作‘太
’)小,萱草都衰,担尽一身甘苦。漫恨天心不平,从古佳人(原作
‘红颜’),总归黄土。更饶(原作‘纵凭’)伊槌(原作‘打’)
破虚空,也只问天无语。
此妾大概原为乐户或女伶(‘名花’),[按名花通指妓女,倘
称女伶为名花,恐怕会被打嘴巴子。]在高家还生下了孩子(‘兰芽
忒小’),又要伺候高鹗的衰迈老母(‘萱草都衰’),大概也是受
不了痛苦(‘担尽一身甘苦’)才离开他的。据本书末所附的‘砚香
词校记’,知‘惜余春慢’词下原有标题‘畹君话旧,作此唁之,’
知此女名畹君,与高鹗结识已久。离异以后,他还常去找她。集中有
一首‘唐多令’的小题是:“题畹君话箑‘,其下片全是调笑之词。
另有一首’金缕曲‘,原稿上有被重钞此词的纸片所掩盖的题记:不
见畹君三年矣。戊申秋隽,把晤灯前,浑疑梦幻。归来欲作数语,辄
怔忡而止。十月旬日,灯下独酌,忍酸制此,不复计工拙也。
词中说畹君是他‘故人’,呼她为‘卿卿’。又说,‘一部相思
难说起,尽低鬟默坐空长叹。追往事,寸肠断。’下片似乎说畹君要
他‘重践旧盟’,使他十分为难,以致回家以后,还在‘怔忡’。另
有一首‘南乡子’,题为‘戊申秋隽喜晤故人’,中有:“今日方教
花并蒂,迟迟!‘等语,即指’金缕曲‘中与畹君相晤之事。又有’
临江仙‘,题为’饮故人处‘,也是艳情,则此’故人‘亦即畹君。
’遗稿‘七律’幽兰有赠‘:”九畹仙人竟体芳,托根合傍沅湘’,
似亦赠畹君。(注:“兰‘、’畹‘意义相关,系从’离骚‘’余既
滋兰之九畹兮‘一语而来。)”
畹君在高家“担尽一身甘苦”,似乎中馈乏人,只有这一个妾操
持家务。高鹗一七八一年死了父亲与妻子,一七八五年续娶张船山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