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并不能推翻第二十五回畸笏批的" 全部百回" 与第二回戚本、蒙
本总批" 以百回之大文……" ]啕"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回目似指宝
玉湘云偕老,而回前总批说:" 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
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 周汝昌曲解总批为中间还隔着金玉姻缘,
将来湘云的事黛玉不必管。[前面说过," 白首双星" 是从早本保留
下来的回目,结局已改,因此冲突,批者代为遮盖辩护。]咮俞平伯
把十二钗册子上关于凤姐的" 拆字格" 预言拆成" 冷来休" ,主休弃。
此外太虚幻境关于妙玉的曲文分明预言堕落风尘。畸笏又一再提起"
抄没、狱神庙诸事" 、" 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
稿" 、" 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 似都符合此本情节。
贾芸红玉的恋爱是一七六○本新添的,伏下抄没时与抄没后他们
俩是两员大将,一个" 仗义探庵" ,一个在狱神庙援助宝玉。三六桥
本兼有一七六○以来与第一个早本的情节,当是根据早本续书,兼采
脂批内的线索。续书人看过庚本,从第二十一回回前总批上知道有"
后卅回" ,因此在八十回后凑足三十回。他看到庚本畸笏关于" 抄没、
狱神庙诸事" 的批语,迳将狱神庙当作监狱。此人应是曹雪芹亲友圈
的外围人物,但是显然与畸笏没有接触。
五详红楼梦(5 )
儿玉达童教授述及此本时,因为言语不通,用笔谈,讲到探春,
写了" 远嫁,杏元和番" 六字。末四字似是回目的一部份。" 杏元"
该是封号。番王例必要求尚主,才有面子,因此探春出国前封了杏元
公主或郡主。第六十三回占花名酒令,探春抽到杏花,主得贵婿。众
人说:"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不成?" 原来这句顽话也
是预言,而且探春作王妃也应当是番王妃,才合远嫁的预言。
第六十三回来自极早的早本,当时元妃还是王妃,当然也就不会
有元妃的封号。──元春封元妃非常特别,因为从前女子闺名不让外
人知道,妃嫔封号用自己名字的史无前例。金废帝海陵王有个元妃,
大概作者喜爱这名字。而且元春称元妃也更容易记忆,正如多浑虫之
妻灯姑娘改称多姑娘。书中几百个人物,而人名使人过目不忘,不是
没有原因的。但是元春改为贵妃后,起初只称贾妃,因此第十八回省
亲一节清一色都是贾妃,只有宝玉觐见的一小段接连三个" 元妃" ,
前几句刚提起宝玉的时候又有个" 元妃".书中宝玉的年龄减低好几次,
最初只比元春小一岁,所以第二回叙述元春诞生后,各脂本都是" 次
年又生一位公子".全抄本第二十五回是一七五四本初稿,宝玉还是十
五岁,甲戌本此回是一七五四本定稿,已改十三岁(见" 二详红楼梦
" )。第十八回也是写这一年的事。庚本第十七、十八合回回末有"
正是" 二字,下缺诗联,是准备用诗联作结──一七五五年左右改写
的标志;回前附叶没有书名,与第七十五回一样,两回都是一七五六
年定稿(见" 三详" )。宝玉觐见一段,先是贾政报告园中匾对都是
宝玉拟的。
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 进益了。" 贾政退出。贾妃见
宝林二人益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
见,贾母乃启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
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近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
道:" 比先竟长了好些。" 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尤氏凤姐等上来启
道:" 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 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
此回只有这四次用" 元妃" ,都与宝玉有关。一提起钗黛,就又
还原,仍用" 贾妃" ,而此处称宝钗黛玉为" 宝林二人" ,显然这一
场没有宝玉,二宝不致混淆不清。看来早本此回宝玉已经十七八岁,
与贾珍贾琏同等身分,男性外戚除了生父都不能觐见。" 携手拦入怀
内" 等语,是对小孩的动作与口吻,当是一七五四本最后一次改小年
龄后,一七五五年加的润色,感人至深。所有的" 元妃" 都是这次添
写宝玉觐见时用的。因此迟至一七五五年才有" 元妃" 这名称," 杏
元和番" 则是第一个早本就有的,隔的年数太多,以至于" 元字" 封
号犯重。
庚本第六十三回芳官改名一节末尾分段,看得出此节是后加的,
原稿本中间插入两页,末了忘加指示,令抄手" 续下页".但是回内怡
红夜宴并没改写过,因此还留着两个漏网之鱼的" 王妃".席上行占花
名酒令,袭人拈到" 桃红又是一年春" ,麝月拈到" 开到荼蘼花事了
" ,预言袭人别嫁,最后只剩下一个麝月。第一个早本内元春是王妃,
看来当时已有第六十三回,结局已有麝月独留,袭人别嫁──湘云达
到了与她同嫁一人的愿望,而仍旧不能相聚。
三六桥本的续书人如果仅只知道早本情节,遵循着补撰,就不会
用杏元封号,犯了元妃的讳。换一个字还不容易?显然" 杏元和番"
这一回是直接从第一个早本上抄来的。续书人手中有这本子。
三六桥本虽然是续书,有部份早本保留在内,仍旧是极珍贵的。
既然四○初叶还在日本,只要在战火中无恙,日本也有研究红楼梦的,
一经唤起广大的注意,也许不久就会有消息了。但是周汝昌提了一声
" 或云在上海".倘在上海,那就不大有希望了,恐怕又像南京的靖本
一样,昙花一现,又遗失了,似是隐匿起来,避免" 收归国有". "旧
本" 之四──南京刻本──写宝玉作看街兵,住" 堆子" 中。看街兵
制度始于乾隆元年,上谕废除京师的巡检官:" ……外城街巷孔多,
虑藏奸匪,各树栅栏,以司启闭,……其栅栏仍照旧交与都察院五城
及步兵统领,酌派兵役看守。" (" 东华录" )。我在报上看见台湾
鹿港古迹的照片,也有拦街的木栅,设门,不过没附有小屋,大概因
为气候暖,不像北方,看守人至少要个木棚遮蔽风雪。中土已经湮灭
了的,有时候在边远地区还可以找到。
乾隆六十年杨米人" 都门竹枝词" 有:" 赶车终日不知愁,堆子
框呵往下浏" ;" 堆子日斜争泼水,红尘也有暂停时。" 看街兵夜间
打更,白天洒水净尘,指挥交通。京中大街中高旁低,居中行走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