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七零美好生活(468)

向二叔拿出自己最大的诚意。

那处浅水潭是他去年秋天上山砍柴时无意中发现的,前前后后从潭里捞到三斤鱼不止了。

最大不过大拇指粗的溪鱼,三斤也有不少条了,当然不能管饱,但打个牙祭还是可以的。

萧三爷见他开诚布公、且很有诚意,笑了笑,倒是没拒绝。

一来向二叔虽不是女婿的嫡亲叔叔,但总归是亲戚,何况他们俩口子一直以来都挺照顾闺女、女婿;其次,燕子嫁给了向九,两家亲上加亲,以后只要不出意外不交恶,这户人家肯定会长长久久处下去的。

“行吧,那就后天结伴上趟山,顺便砍些柴禾回来。”萧三爷略一沉吟说。

这两天,群英寨的电线还没拉好,萧三爷都没上山,一直在家待着,想着万一女婿有个什么紧要事找他帮忙,这一走人都找不到。眼下电线柱子都竖好了,家里柴禾也需要囤点了,是时候上趟山了。

“成!”向二叔得到肯定的答复,欢欢喜喜地回去了。

向二婶赶着回去做饭,唠完知青的消息,也风风火火地回家了。

盈芳哄熟三胞胎,和娘亲一起把夏天睡的篾席拿出来,提来井水刷了刷,最后用开水烫了烫,晾在太阳底下。

这天再继续热下去,铺盖得换席子了。

“找时间去趟县里,篾席还得打两张。”姜心柔晒好席子,拿来毛巾就着剩下的井水擦了把脸,对闺女说。

盈芳也在琢磨去县里的事:“妈,我也想去趟县里,给姥姥寄点东西。”

上回买的处理布,因是浅色碎花的,不适合男人穿,她抽空给姥姥、大舅母、小舅母各裁了一件衬衫,轻薄、挺刮的的确良布料,又经过细心处理,避掉了那块大油污。车好洗干净之后,一点看不出是便宜价买来的打折品。

不过她还是在信里清清楚楚说明白了,这是处理品,要不然一下子寄去三件的确良衬衫,姥姥怕是会肉痛死。

除了给姥姥她们做的衬衫,盈芳还给姥爷、大舅、小舅各纳了一双千层底,给未曾谋面的外甥、外甥女缝了两个书包。

书包是比照着省城百货大楼文具用品柜台里挂着的最新款做的。白色的土布,用冯军达捣鼓成功的染色法,染成军绿色,包括背带也一样。包体正中央的位置,用大红色棉布配红线缝了个鲜艳的五角星。

做完后,她背着在梳妆镜前看了看,自我感觉挺不错,相信孩子们应该会喜欢。

每个书包里放了一个崭新的铁皮铅笔盒、两本写字本、两支铅笔、一块橡皮,完了还抓了几把大白兔奶糖、包了几块大伯、二伯从京都邮来的动物饼干和云片糕进去。总之把书包撑得满满的。

盈芳做这些的时候,没瞒着爹妈。

相反,家里人都很支持。这年头,维系一门亲不容易。但同样的,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住的亲情,必然比顺境时更加坚不可摧。

因此她一说,姜心柔就知道要寄什么。

“你把地址给我,我来寄就是了。去县城一上午不一定能打来回,你去的话喂奶怎么办?”

“福嫂也去,你们三个带着娃,去县城玩一天,赶上末班船回来不就行了?”萧三爷擦着汗从后门进来,“乖囡回来后还没怎么出过门,怕是在家待腻味了吧,去县城逛逛也好,看到有喜欢的,让你妈掏钱给你买。”

“这还用你说!”姜心柔斜睨他一眼,转头对闺女讲,“不过你爸这提议不错,咱们仨一人抱一个娃,把娃们都带走。忙完正事还能带着他们逛逛公园,完了去你爷爷宅子溜达一圈,看看军部拨下来的解放牌,是不是真有你爸说的那么棒。”

第586章 县里行

“可这么一来,家里没个女人,爷爷和夏老从山上回来,饭怎么办?”盈芳犹豫道。

要不还是算了,带着三胞胎进城,会不会太兴师动众啊?

她本来想:给姥姥邮完东西,顺道去看看火车站的站长、陆大姐以及送她莲子的老大爷一家,给他们送点端午的应景吃食就打道回府,毕竟奶孩子呢。

“这有啥,不还有你爹我么。”萧三爷拍拍胸脯,“实在不行,咱们去山上吃,顺便帮女婿他们再开几分菜地,工分就不用给了,换顿饭吧。”

“看,你爸都安排好了,就这么定了。”姜心柔有点小兴奋地敲定道。三个女人抱着三胞胎逛街买买买,多么温馨有爱的画面啊。

于是,第二天吃过早饭,仨女人背着仨背篓、抱着仨孩子兴冲冲地赶往码头。

好在背篓里除了衣裳、鞋袜就是一些晒干的菌菇、木耳等轻便货。

三个人分一分,没多少分量。

反而还是手里的娃来得重些。

五个月时,三个宝贝轮流被萧三爷抱去公社称过,老大十八斤半,闺女十六斤,老幺出生时亏了些,经过五个月的悉心照顾,也有十三斤了。

等船时,周围聚拢一堆生性八卦的妇人,围着盈芳几个七嘴八舌起来:

“妈呀三胞胎!这年头居然还有人生三胞胎并且还养的这么好的!”

“养活三个不容易吧?出个门还得三个人陪。平时下地怎么办啊?”

“下地么背身上咯。我们以前还不是这样过来的。就是口粮费了点,有六七个月了吧?光喝粥汤不够饱,得喝稠粥了,这么一来,要同时拉拔三个娃,确实不容易。”

有认出盈芳的近山坳村妇扯了扯身旁叽里呱啦说不停的娘家嫂子:“阿嫂,这是咱们大队的军嫂,爷爷是部队的退休干部,爹妈也都是退休工人,一家子吃国家米饭的。而且娃是腊月里生的,满打满算还不到六个月呢。”

“还不到六个月就这么大个儿了?养的可真好!”

“能不好么,干部家的孩子呢,吃穿哪像咱们这么抠。”

议论的声音渐渐小下去了。乡下妇女,对城里来的干部还是心存敬意的。

正好,船来了,大家一窝蜂挤向前。

盈芳拉了把娘亲和福嫂:“妈,福婶,船来了,咱们也走吧。”

因是上午头班船,人还是蛮多的。

盈芳有了前几次坐船的经验,知道大伙儿习惯在船头找座位,找不到才往后走,可她们仨抱着娃,座位不好找,索性一上船就往船尾走,倒是很轻松地就找到三个座。

担心福嫂晕船,盈芳带了一小罐薄荷膏,上船后让她含了一勺。加上江风习习,再时不时地逗逗怀里的娃,福嫂这次没晕船。

渡轮顺利地抵达江对岸。

邮局还没开门,三人来之前商量好了,先去老爷子的大宅歇个脚,等邮局开门,把包裹寄掉了再去其他地方。

沿着高墙绕道宅子正门,姜心柔扑哧笑出了声:“一面墙开俩门洞,也就你夏爷爷干得出来。”

高大的院墙生生被砸出一个可容三吨军卡自由进出的门洞,木板拼成的大门挂了一个堪比秤砣的大铁锁。

“这么大个锁,融了能打两把菜刀呢。亏得这宅子在县革委留了底,搁一般人家,这锁不挂还好,挂上了撬不走给你连门一块儿端……”

盈芳也忍不住笑。这铁锁的确大,八成是夏老从军工厂拨拉来的。

“以后有啥需要的,就和你夏爷爷说,他门路广,能什么好东西拨拉不到。”姜心柔顺口给夏老戴了顶高帽。

远在雁栖山上视察群英寨的夏老猛地打了个喷嚏,嘀咕:肯定又是京都那帮不省心的小兔崽子在背后叨咕我……

盈芳三人从石狮子那道正经大门进了宅子,一眼看到停在前院中央的解放牌。

橄榄绿的车身,覆着一顶结实的厚帆布车篷,在阳光的照射下,亮得熠熠生辉。

“咿呀!”

福嫂背上的大宝贝昂着小脑袋,兴奋地拍了拍肉嘟嘟的小手。

“阳阳,这是车,大卡车。”盈芳趁势教三个娃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