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历史直播剧透](337)+番外
担心制服腐败,秦王李世民确立了这个制度后为这个制度那可谓是操碎了心。】
【最后引入第三监督者—— “言官”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1」
在这些“群相”身边设置右补阙,右拾遗,记录事情和言论的史官,把这些臣子们的言论,编制档案,撰进史志。「1」
想要青史留名还是臭名昭着,就看你们自己选择了,我亲爱的诸位‘宰相’们。
当然“言官”这种东西自古有之,那唐太宗的朝代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在他的治下的言论批评与监督被极大的强化,区别就是他这个皇帝本身能够做到以身作则。
比如提起谏诤,大部分人想起的就是唐朝的谏诤,为何呢?因为唐朝有历史最出名的谏诤官——魏征。
提起魏征,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整天被魏征提溜着念叨来念叨去的唐太宗。
例如那只无辜闷死的雏鹰…… 】
怕魏征怕到闷死心爱雏鹰的李世民: “……”
有点黑历史那味了。
听过魏征念叨到李世民袖中雏鹰被闷死,无论是大李唐唐太宗界面的臣子,还是小李唐秦王李世民界面的臣子都在暗笑。
不同的是大李唐界面的魏征被臣子们围观的视线下面无表情毫不心虚。
小李唐界面的魏征感受到在场臣子们的围观视线却有种无辜中箭的感觉。
他暗中猜想未来的自己是真没发现还是假没发现,毕竟雏鹰被藏袖中总会有动静,他不可能没有看到那个动静。
最后还未成为李世民近臣的魏征心有所悟。
他很肯定,未来的那个他一定发现了雏鹰,但是很恶趣味的一直抓着秦王讲事情。
魏征再一次为与秦王的亲密而感叹。
谁能想到呢,让他青史留名的竟然是当初的敌对势力秦王殿下。
【因此,唐太宗以身作则成为臣子们的好榜样,开启了唐朝中央朝廷良好的制度风气。
群相分权,设立三省六部相互制约,监督制度强化,三者相结合,让唐朝在全盛时职有常守,而位有常员,法制精细而周密,施于事则简而易行。「7」
以此待天下贤材。】
仙幕逐步解析唐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让秦汉的人有时间记录下这个制度的可贵之处。
也让他们能提炼出其中适合他们的细则。
秦始皇盯着仙幕目不斜视,让身边官员逐字逐句的记下仙幕所言的唐朝中央制度。
“决策,审议,行政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明显比三公九卿更加完善。”
不愧是站在后人肩膀上的大唐,所行的制度就是比较完善。
秦始皇在脑海中演算一次就知道这个制度的优越性。
他们现在所行的三公九卿其实并不完善,目前也在寻找可以改变的契机。
三公九卿政,军事,监察之职责,这三者融为一体,其中的少府,太仆,光禄勋只是为宫廷服务罢了,却占据九卿之位,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其实不利于现如今秦朝的发展。「1」
卫尉和中尉这两个只是禁卫军统领罢了,但他们的位置却不适宜,也没必要设立占据两个卿位。
更为主要的是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个制度下的皇帝与丞相所拥有的权利大到可怕。
皇权之下只有丞相,其他人的权利皆比不上丞相,而丞相的权利有所大?大到一人就能处理全国政事。
没有向唐朝的三省六部一样进行权利的制衡和分权,丞相独自掌握决策,审议和行政三个大权。
相权大到可以与皇权并立。
这种并不适合现如今的秦朝,皇帝一朝势弱,相权必定上位,相权一朝势弱,皇权无人可挡。
现在皇帝是他嬴政秦朝还能比较稳定,能够制衡相权,也拥有力压相权之后的处理政务压力。
但未来新帝上位,这种权利使用方式,就真的危险了。
想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秦始皇:心动的感觉。
想换制度,认真的。
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的三省六部制能适应秦朝现如今日益繁杂的行政事务,同时也限制相权和公卿权力,和防止皇帝的政令出错,极为适合现如今的秦朝,
有另一堆人也对唐朝所行制度很感兴趣,这些人自然就是汉朝的诸位皇帝们。
“以三架马车拉着六官制高速运行,分权制衡,统治国家,确实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刘彻暗衬。
就是……
自秦朝传下来的三公九卿其实在他手中已经名存实亡了。
像那些丞相什么的,虽说是统领百官,但事实上他们这些外朝官员们有且只能负责朝廷的庶务罢了。
若问为什么?
谁叫他登基之初这些人都是沾亲带故的七大叔叔八大舅舅,不是奶奶和老母亲那边的亲戚,就是建国功勋,一个也不听话,才有他的内外朝分立。
而且三公九卿个人的权利也太大了,没有进行限制与分割的这些三公九卿对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就相当于一个部门的权利现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让他这个皇帝如何放心?
所以内外朝制度是他为了分化外朝三公九卿权利而设立的。
至于真正的权利嘛……
虽然很不好意思,但实际上权利一直都在他的近臣手上。
大将军,大司马这种手握军权为权利最大者,不过有军权又如何,也是他的心腹;其次侍中,尚书为智囊;郎卫为执行者。
别看除了大司马和大将军之外的臣子职位不高,但权利却极大。
嗯……
大到不科学的大。
刘彻沉默,刘彻反思,刘彻看向自己的蠢儿子刘据……
想到灭掉西汉的叛贼王家一行人,那行人个个都是大司马。
刘彻觉得得改上一改。
比如那个三省六部制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东西。
刘彻认真思考: “诸位爱卿觉得李唐的三省六部可好?”
惊闻自个儿陛下的问题,殿中的诸人对视,一下子就猜出皇帝的真实想法。
三省六部制好吗?
对他们这些皇帝近臣们来说自然不好,内朝他们的是皇帝的近臣,权利比外面的三公九卿可大多了。
但是……这个制度对国家好吗……?
卫青第一个出列回道: “启禀陛下,三省六部制将国事家事分开,将九卿从个人变成部门。把丞相之权分化三份,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统率六部执行,相对三公九卿而言确实是完善之制。” 「1」
刘彻点头,这玩意儿确实有这些好处。
刘据出列: “细化分工,建立全新且行之有效的程序,实乃绝佳之制。”
这制度分化宰相之权,其实相当于强化君权,作为未来的皇帝,他自然喜欢。
但……好像也不全是好的。
刘据在脑海中演化这套制度下政令的下达过程,原本皇帝一声令下的事情,现在需要多层审批。
皇帝下政令,中书写给门下;门下誊抄审核,审核不通过再存档写理由驳回,审核通过存档一份,再参与人员联署下达给尚书省;尚书省誊抄存档分解政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