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就算走漏了消息, 从承德那边一来一回也要几天时间。
也就是说, 如果承德真的发生了变故,消息传到父皇耳中也需要时间, 且因为自己是动手方,又把持着驿站, 所以可能比父皇先知道消息。
事已至此, 就算是皇帝知道了自己在承德动手也没关系, 只要父皇还被拦在外面,而他把持京城, 事情就有转机。
太子的猜测很快便成了真,留在承德那边的人以“担心圣上龙体”为由硬闯了寝宫, 才得知皇帝并不在那里。
关暮云带来了消息, 说是睿王半死不活,一直在原地没有挪动。
也就是说, 现在最靠近京城的就是楚王,基本可以断定,父皇就在老大那里。
这年头出兵之前都要搞点檄文,以确保己方可以举着大义之旗,师出有名。
所以想要出兵动手,总要有一个正义的理由。
如今还留在外头等待进城的楚王,就是上天送上来的完美借口。
= =
这几日总督府来往贵人不少,楚王刚刚离开不久后,又有桓王来访。
直隶总督俞大人也知道,这桓王和楚王两人基本是一卦的,都比较好糊弄。
只是今天来议事的桓王身边还跟着年轻的季大人,就让人不得不再多重视几分。
季大人是如今的朝堂新秀,入仕没几年就坐到了正六品使团副使的位置,深得皇帝的看重和楚王信任,手段一定非同凡响。
所以俞大人这会儿对着桓王也不过是正常礼数,重点还是放在了季晏明身上。
桓王也知道这次情况实在紧急,这会儿也不适合在这里继续绕弯子了,便直接对着俞大人开口道:“京城的事情我们如今都知道了,不知俞大人作为担任护卫京师之职的直隶总督,又有什么想法?”
俞大人也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不是来套话的,没有轻易给出答案:“此事还要从长计议为好。”
“出不出兵,就是你一句话的事情,还要什么从长计议?当真枉费了皇兄对你多年的信任。”桓王急道,“难道你还真想背上乱臣贼子的罪名不成?”
“不敢不敢,只是下官想斗胆问王爷一句,如果当真依着楚王殿下的说法,起了兵就不是乱臣贼子了吗?”
俞大人这话倒也不错,如果将来上位的人是太子,就算俞大人是依着皇帝手谕起兵的,最后还是免不了一场来自太子的针对。
桓王一时卡壳。
“想来只有楚王的口信,俞大人自然是不会这般摇摆。”季晏明适时开口,“我想楚王殿下带来的,一定还有陛下的手谕吧?”
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这样重要的信息自然不能掩盖。
俞大人应了声“是”。
“那就是了。”季晏明道,“既然大人握有陛下手谕,将来不管如何,都可以在金殿之上拿出来。太子也不想背上谋逆弑君的罪名,所以只要大人说当初是依着圣旨来救驾的,太子就算为着拉拢人心也好,为着让自己更加名正言顺也罢,一定会愿意保全大人的名声。”
“也就是说,大人这次选择跟了陛下,很可能会有君臣相宜,名垂千古的佳话,最差也能够保全身后名声。可若站在太子这边……一旦有个万一,可能性命和名声都要搭上。”
这就牵扯到了博弈论的范畴。
这件事情的性质就是这样,太子就算日后篡位了,否定了世界所有人,也不可能否定了自己的君父,所以只要俞大人拿出证据是皇帝让自己出兵,就属于绝对安全,至少名声是保住了。
而皇帝如果最后坐到了上面,对于谋逆的太子一定不会留情面,甚至会给他扣上种种罪名,达到废太子的目的,俞大人也会成为这“罪名”之一。
这样一来,两种选择的后果都很明确,选皇帝最差就是前途没了至少保住名声,但若选了太子,就可能失去一切,成为最大输家。
况且古往今来太子谋逆成功的例子一只手都能数过来,皇帝压制太子不得翻身的案例却比比皆是。
俞大人对着季晏明拱了拱手:“季大人说得对,是我思虑不周了。”
“那就好。”季晏明微微一笑,“护卫使团出使凌国的三万人马都在王爷手里,我们绝不会让俞大人白做这笔买卖的。”
俞大人眼睛都亮了起来,方才季晏明的这一番话说是商量,更多得是试探。
直隶驻军再加上这三万的护卫兵力……他们赢定了。
= =
太师府书房内,洛铭对着父亲洛太师禀报道:“工部赵尚书昨天还特意去了家中找到了我,说是外面已经开始有了传言,楚王殿下在外把持陛下,封锁消息,意欲谋反,问我如何看待此事。”
洛铭是洛家发展最好的长子,如今已入了内阁,太子这些日子做得事情也都看在了眼里。
洛太师对于似乎并不意外:“你怎么看?”
洛铭道:“凡事都该讲究一个证据,这些都是外界传闻,不足为信。”
楚王这样的皇子,接了传旨继位都有被截胡的风险,怎么可能在明知东宫有人的情况下贸然造反?
楚王要有那能耐,也不至于这么多年一个朋党都混不到,多年来形单影只,毫无势力。
既然造反的不是楚王,那自然另有其人。
所以对方这话不是问他到底怎么看,而是在征求他的态度,问他如何站队。
“那你又是怎么同他说的?”
“儿子告诉赵大人,皇上膝下的皇子们个个都孝顺,不会有心存歹意之人。就算日后皇上回来了,我依然是这句话。不管是楚王、睿王还是其他皇子被诬陷有此心思,我都会一视同仁,恳请皇上彻查教唆挑拨之人。况且楚王妃贤惠,教子有方,就算楚王殿下当真失了心智做出这样的事情,皇上仁善,倘若有百官联名求情上书,想来也会从轻发落。”
洛太师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就是偷换概念。
洛铭这哪里是在说楚王,是在借着楚王的名义跟太子表态。
虽然我现在不定站在你这边,但如果你日后出事,我会替你求情,再不济会努力保全你的妻儿。
面对太子求站队的心思,洛铭大概是京城中第一个拒绝之后又给太子如此承诺的官员,况且放眼整个京城,也只有他们洛家有这个能耐,可以给太子这个保证。
所以有了洛铭这句话后,就算这会儿他们不站队,东宫也不会为难他们洛家。
稳住太子之后,还有一事需要解决。
洛太师想了想,道:“既然外面都有了楚王要谋逆的风声,你想办法找个可靠的人出门报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