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声音,不高不低,足以让附近的人都听到。
果然,包括祝氏身后的人在内,众人无论是不是在用膳,皆停了手,其其看向我。
祝氏的目光终于泛起寒意,有些不定。
“皇后所言极是。”她的声音依旧干巴巴的,说,“可这诰封之事,须得朝会商议,非我等在此处可定下。”
我说:“此事,本宫自会报知上皇,由上皇定夺。不过这毕竟事关众卿身家,在告知上皇前,本宫想征询众卿之意。看看众卿是更喜欢都冠以侯夫人之名,还会按照本朝之制,分以数等,各冠名号。”
这话,我知道其实不用问。
但凡命妇,无人会喜欢那不分品秩的侯夫人。尤其姜氏那样,丈夫受太上皇器重的人。
前番与京城的命妇,她们吃了不少亏。由于不曾定下品秩,她们就算嘴皮子耍得再好,也要在那些实际不如自己家的人面前行礼,简直奇耻大辱。
故而包括姜氏在内,几乎每个人的脸上有或多或少有了期许之色,不过同时,她们也朝祝氏看来。
果然,祝氏仍坚持道:“家国大事,妾等只听由上皇吩咐,岂敢置喙。”
我瞥着她,心中已是明了。
据我所知,当初力主立下这诰封的规矩的,除了林知贤等一干大臣之外,还有就是祝氏。
当初的道理也很是简单。虽是妇人的诰封,但其中所依据的,其实是男子们的功勋和品秩。这势必要有一场论功行赏的掰扯,对于当时的洛阳而言,无论人力财力,都无疑要消耗一场。
为了节省,大臣们才商量出这么个主意,以皇后未立为借口,暂且按压下去。
而这两年,朝中臣子该升迁还是该谪贬,该封什么,该定什么,都已经有了模样。而外命妇这边仍无动静,便有些耐人寻味。
此事既然明面与皇后有关,那么谁当上了皇后,就是谁来主持。
可想而知,命妇们会将此视为皇后的恩泽,对皇后服服帖帖。换言之,这何尝不是一场可预见的市恩?
加上我还知道,祝氏有意让杜婈来做这太上皇后,一切就变得格外有意思。
我听着祝氏这心不甘情不愿的话,笑了笑,道:“夫人果然识礼。”
“妾不敢,皇后谬赞。”祝氏道,“另有一时,妾也要请皇后定夺。”
“何事?”
祝氏让人将一本名册呈上,道:“这是妾奉上皇之命拟定的,每日在宫中当值的命妇名册,还请皇后过目。”
我将那名册接过来,翻了翻。
朝中命妇有数百,有的在洛阳,有的不在洛阳,要将她们分出个轮班来,确实费神。
不过也仅此而起。
要紧的,是那些在我身边充当心腹的人。
这些,祝氏也十分周到地考虑到了。给我安排了不少,每个名字都很熟悉,一看就是她的人。
外命妇外命妇,真正的外人,是我这个皇后。
我仍旧心平气和,看过之后,将名册放到一边。
“夫人辛苦。”我说,“不过我身边的传唤之人,便不必夫人来操心了。我已经有一个和宫女史的人选,可堪此任。另外,本宫以为,在跟前的命妇,不但要行止大方得体,也不可少了品秩,以免不能服众,闹出许多笑话来。”
祝氏道:“这册上的,皆是妾精心筛选,中宫可放心。”
我说:“如此,怎不见武陵郡夫人的名氏?”
众人露出讶色,祝氏的目光更是定了定。
“妾德才浅薄,难堪此任。”武陵郡夫人忙向我一礼,道,“皇后错爱……”
“怎么。”我打断道,“夫人身康体健,有闲情陪两位国夫人访仙问道,却无暇到本宫跟前用事么?外命妇皆皇后统辖,难道在这边全不在法度之中?”
武陵郡夫人无言以对,只得道:“妾不敢。”
我不理她,只看着祝氏,微笑:“关于外命妇的安排,本宫亦已经拟了名册。”
说罢,我让宫人递给面露讶色的祝氏,道:“还请夫人过目。”
第二百三十五章 使臣(上)
子烨的父母早已经去世,新妇见舅姑便改作了到宗庙之中祭拜。
洛阳的宗庙,与京城的不可同日而语。无论占地还是建筑,皆不如京城宏伟。
但这是太上皇大婚,加上景璘和明玉也到场,二圣同祭,可谓开天辟地第一回 。
故而祭拜之时,那仪仗,竟比明玉成婚时还盛大了许多。
景璘和明玉也都穿上了祭服,站在宗庙里。
我一向觉得景璘穿祭服比他穿别的要好看,皆因他在我面前过于玩世不恭,而那玄衣纁裳足够严肃,而他其实长得不赖,二者结合,能让他展现出那天子该有的凛然正气。
当然,子烨穿的也是天子祭服。在子烨面前,景璘身上光芒骤然黯淡。
何况,他还要向子烨行礼。
就算是只看背影,我也知道他不情不愿。
明玉也也和我一样,都穿着皇后的祎衣。
她穿祭服,与景璘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在我面前过于不正经,突然装起肃穆的时候,颇有那再世为人之感。
不过当她目光乱瞟,我知道,她还是萧明玉。
她瞟的方向,倒不是子烨,而是站在侧边的兄长。
兄长身为国舅并郑国公,也穿上了祭服。
在一群大臣之中,论年轻,能与他相较的只有林知贤。可林知贤纵然也生得一表人才,举手投足却不如兄长这公侯家的子弟来得讲究,少了几分优雅高贵之气,这等场合难免相形见绌。
我和子烨在赞者的引导下,将脩肉等物摆到案上,奉上茶酒,跪地叩拜。
皇帝的婚仪,并非只有六礼。亲迎之后,谒庙、朝拜、谢恩、受贺、盥馈等等一场接一场。
我倒是无妨,左不过就是穿上各种各样的吉服,见各种各样的人。
子烨却不一样,除了这些仪礼之外,还要与众臣朝会,处理朝政。
以至于我们虽是新婚,但除了行礼和会见宾客之时会见上面,竟是连私下相处说说话的机会也没有。夜里,我困得忍不住睡着之后,他才回来。第二日睁眼,他又已经不见了。
直到五日过后,一切才真正变得不那么像打仗。
最后一场受贺,设在了上阳宫里的紫元殿。
天子成婚,远近邦国派使臣朝贺。子烨在紫元殿设下宴席,与各国使臣共饮。
从前在京中,逢得岁时节日,也常有纳贡的使臣觐见景璘。
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东西两京各有皇帝,不去哪边都要得罪人。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能看出来,洛阳这边的使节比京城的更多,朝觐的排场也更为盛大。
而所有的邦国之中,最要紧的,显然是北戎。
北戎到洛阳路途遥远。先前,就连子烨也猜测,那边派使者来贺喜,应当是赶不上这大婚的。
但情形出乎意料。
北戎的使者,竟是最先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