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燕辞归(246)+番外

林云嫣弯了弯眼:“送走了苏轲,我们去见见余璞。”

南城今儿有一场诗会。

陈桂打听过了,说是余璞会参加。

到了地方,洪嬷嬷下车去。

陈桂早就到了,悄悄与她指了指:“站在那边那个,穿墨蓝衣裳的。”

洪嬷嬷定睛一看:“没错,那日帮了我们又没留名的,就是他了。”

“确定了就好,”陈桂道,“妈妈转告郡主,事儿都会办好。”

诗会持续到了下午。

陈桂出面,与众学子们乐呵呵行了礼。

有人问:“东家又来替生辉阁打名气?”

“就快要开门迎客了,”陈桂笑道,“我结个善缘,往后诸位多光顾。”

陈桂送的文房,走的是诗会学会的路子,东西对学生们实用、又不会太过贵重,是比试时的彩头,脱颖而出的学子收下,也不会有什么负担。

而陈桂又是个会说话的,不说结交谁,见面互相问候一声,客气周到。

“余小哥,”陈桂乐呵呵地,“能否借一步说话?”

余璞应了。

两人到楼上雅间。

陈桂开门见山:“前两天山道上,感谢小哥出手相助。”

余璞愣了下。

他对陈桂的印象来自其他学子,知道陈东家要做文房生意,近来为此奔走。

以至于,隐约听过一嘴的“陈东家与诚意伯府有亲缘关系”,被他放在了脑后。

陈东家寻他,他还不疑有他。

“这……”余璞摸了摸鼻尖,略显局促,“东家怎么会知道?”

陈桂道:“小哥那日匆忙,落下了张纸,我们从字迹才寻到了你。”

余璞闻言,一张脸涨得通红:“我、我不是……”

陈桂见他这般反应,不由笑了起来。

“我知道,小哥是见人遇到困难、仗义相助,没有想要任何回报,更不想被人说道‘未进考场、先结交了权贵’,因此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急急走了,”陈桂拱了拱手,“小哥有小哥的考量,伯府是受恩惠的一方,更不能以报恩为名头、让恩人为难。

因而我代府里出面,私下谢过小哥大恩,赠送些纸笔,还望小哥莫要推辞。”

第208章 一份善缘

听陈桂这么一说,余璞的脸虽然还烫得厉害,神态上却放松了许多。

待人接物上的应对与说辞,他虽然也学过,但运用起来,依旧磕磕碰碰的。

不过,他起码能够分辨别人的意思。

那些话术背后是善是恶,是敷衍还是真诚,他能够感受得到。

陈东家十分恳切。

他代伯府出面,心存感激之意,也考量到了他的状况,这绝不是随便打发人。

外头都说,诚意伯府做事规矩又体面,果真一点都不假。

而伯府这般善意相待,他若是推得干干净净,反而十分不识抬举。

这么一想,余璞恭敬回了一礼。

“那日山道上确实是偶尔遇到,见马车遇险,自是赶紧与其他过路人一道先救人要紧,”他笑得很是腼腆,“直到见嬷嬷一位一位打听名姓,我才知道是诚意伯府的马车。

不瞒东家说,我确实担心被人说些闲话,这才赶紧离开,没想到还是落下了一张纸。

出手相助是应该的,但纸笔也确实是我用得上的东西,感谢贵府里考虑周全。”

听他这么一说,陈桂哈哈一笑。

他与许多读书人打过交道。

有迂腐至极、张口闭口之乎者也、根本不会好好说话的,也有恃才傲物、自以为学问出众、看不起他们这些铜臭味满身的行商人的,还有自视清高、两袖清风到吃饭都难、还不愿意接受旁人好意的……

各种各样都有。

余璞这样的,倒是年轻考生们的常态。

知道好赖,有与人结交的想法,又不至于到处攀附,从书院到考场、再等着进入官场,一步一个脚印。

不过,余璞有一点,陈桂颇为欣赏。

这年轻人实诚。

他不会打肿脸充胖子。

缺就是缺,他只是陈述事实,感谢赠礼,而不是借此打秋风。

如此实诚人,往后若行走官场,八成要吃亏。

而生意场上,太过实诚也会被人当冤大头。

陈桂明白这些,但出门行走,谁又不想着实诚能碰着实诚呢?

大家都明着办事,方便又直接,省力省心。

这么一想,陈桂又请余璞坐下来,道:“不知小哥有没有听说,衙门那儿正给考生们安排住处?”

余璞点了点头。

原要等年后,没想到这两天衙门到处张榜通知,说是年前就有一批宅子预备好了。

当然,暂时还不能把这么多人都安置好,会依着考生们的状况,优先让困难的外地学子先住下,其余没有轮到的,衙门另发银钱、以方便大伙儿的衣食住行。

陈桂道:“小哥爽快人,我也不拐弯抹角了,我们在衙门那儿打听过,小哥并未去申请安置,这是为何?”

余璞一愣,局促道:“我现在借住在亲戚家中,比起一处屋檐,还是现银更方便些。”

听他这么一说,陈桂便晓得了。

现钱嘛,一来,交给亲戚全当落脚费用,二来,能多买些纸笔、多参与几次茶会诗会。

陈桂抿了口茶。

来之前,郡主大致与他说了余璞的状况。

那亲戚是远亲,一家七口人,与另外两家人共租用一套宅子,日常起居有多拥挤、多不方便,可想而知。

人确实都是厚道人,对借住的余璞也很客气,但毕竟地方有限,对考生备考会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