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卿长得一副好相貌,料想那外室也不可能长得差。不过是从乡野来的,才过了数月,就没了乡野的鄙气?
老太太盯着苏轶昭出神,让苏轶昭心中思量起来。
“你这段时日回府越来越晚,可是举业上有不明之处,需留书院研读?”老太太突然出声道。
果然,苏轶昭心下一沉。
“回祖母!因恩师远游,不得已只能打扰了秦夫子。孙儿识字较晚,自然只能付出比旁人多的精力。”
也不知道老太太晓得多少,苏轶昭当然不会不打自招。
老太太闻言轻笑了一声,“那你的意思是,每日都读书读到这么晚了?可我听府上的车夫说,你每日一到下学的时辰就离开了书院,还不要他跟着,一直到天色灰暗才会回府。”
车夫自然不会帮她隐瞒,苏轶昭当然清楚。
“这些都瞒不过您,孙儿其实也无需瞒您。孙儿是去了书肆看书,与那掌柜的相熟之后,就想着抄书以供读书之用。”
苏轶昭吞吞吐吐地说着,有些不好意思地朝着老太太笑了笑。
“抄书?”老太太有些茫然,狐疑地问道。
“是!孙儿常听母亲言父亲没有营生,四房日子不宽裕,可读书上却花费不少,因此心中有愧。孙儿想买的书也多,只能出此下策。也是孙儿不想母亲烦心,这才做了有堕苏府的名声,愿受祖母责罚。”
苏轶昭说完便一撩下摆,跪了下来。
对不住苏文卿夫妻了,苏轶昭只能找这个理由。
其实是他这几日在写小人书,每次一下学去的就是当初遇到的那个老伯那儿。
那老伯有个很小的书肆,因地处偏僻,书肆中的书也不多,所以生意十分惨淡,一度惨淡到要去街上摆摊子。
就是偶有人来买,也会将价钱还到老伯亏本的。
这几日苏轶昭就是去的他家书肆,离开的时候,走的是书肆的后门。
还好她防了一手,看来老太太没有发现她最近在干什么。不过以后她得小心些了,以免被老太太看出端倪。
“孙儿这几日抄的有些熟练了,速度快了不少。一本书是二十文钱,一共攒了七百文了。”
苏轶昭从怀中掏出一枚陈旧的青色荷包,将其放在了地上。
老太太一看这荷包沉甸甸的,放下还有铜钱的声响,于是便也信了几分。
她脸色稍缓,语气却依旧严厉,“咱们苏家好歹也是世家,你祖父更是官拜光禄寺卿,怎么可能让你一个世家子弟靠抄书赚银子?说出去,让人家怎么看咱们?”
“更何况你目前还是以举业为重,如此不但耽误了进学,被人知晓,还得徒增坏名声。”
第119章 劝科举
“是!是孙儿思虑不周,还好祖母及时制止。”
苏轶昭心中冷哼,老太太看着万事不管,实则府上谁每日的动向都别想瞒着她。
“咱们府中少爷们的月银是二两银子,其他少爷是够用的。虽说苏氏家大业大,但子弟若是太过奢侈,难免移了性子。若是当真有其他用途,当与你母亲说。”
这是暗指自己是个纨绔?苏轶昭只想笑。
其他房头的少爷二两银子够不够她不清楚,但他们父母难道不私下贴补?再者二两银子只是零花钱,其他的花用都是自家房头出。
凭唐氏对他万事不管的态度,能给他买齐需要的东西?怕是想都想不到吧?
“祖母所言极是!日后孙儿定当戒奢宁俭,少添置书籍。”
苏轶昭并未争辩,顿了顿,却是又道:“反正府上兄长们屋里有不少书籍,孙儿去借阅也使得。祖父一直提倡节俭,孙儿也可去问祖父借阅藏书。”
老太太闻言脸皮抽了抽,之前倒是没注意,没想到这外室子却是个绵里藏针的性子。
她略过这个话题,叹了一声,“日后万不可如此!唉!也是你那父亲......”
老太太说到此处顿住了,应是想着在小辈面前数落长辈不妥,于是便又转开了话头。
“既然你那恩师出门远游,那不如回到咱们族学来读书。反正李授之最擅长的是对弈,与举业上并不费心,我也是不想耽误你。咱们苏氏子弟,除了你父亲志不在此,考取功名乃是正理儿。”
老太太语毕,端起茶碗,轻呷了一口。
这是不让自己去书院了?那自己不就没借口出府了吗?
苏轶昭心中思忖着老太太的用意,她总觉得府中对四房的态度有些微妙。
要说老太太是当真关心她进学的话,她是不相信的。是怕自己出府做什么,还是不想自己读书有出息?
“据说恩师这几日就要归来,就怕归来之后,去不了族学了!”
苏轶昭有些为难,她出不了府,怎么赚银子?
老太太脸色一沉,就在她要开口之时,就听到门外有下人禀报。
“老太太!老太爷那边传话来,说是让七少爷去外书房一趟,要考校他学问。”
嗯?这可真是及时雨啊!不过这天要下红雨了吗?怎么突然要考校她学问了?
不管怎么说,苏轶昭是暂时逃过一劫。
跟着外院的小厮往外书房走去,苏轶昭心中还在思量着,为何苏文卿不肯考举人?当真有人会如此淡泊名利吗?
“父亲!儿子只想每日闲云野鹤,难道您还真要我下场?”苏文卿坐在圈椅上,神情一脸的无可奈何。
“自你当初考中秀才之后,便一直未曾下场。咱们苏氏一族这些年来入仕者渐少,就算不为了自己的前途,可为了苏氏一族,你也得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