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朱门寒贵(290)

廖知府看着苏轶昭有些愣神,这小子的确很有才华。

没想到歹竹出好笋,苏文卿那样的浪荡子,这儿子倒是教养地很好。

不过他随即想到了四房嫡子苏轶梁,不禁摇了摇头。

这孩子的表现就有些平平了,可见天赋还是最重要的。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苏轶昭今日写贴经用了不到一个时辰,便开始写起了那道四书题。

“荐私家之臣而同为公朝之臣,此大夫之善也。”

这是苏轶昭的破题,而后才开始承题,“蓋臣之事,君莫先于荐贤,大夫知家臣之贤得,不荐之......”

一边写,苏轶昭一边心中嘀咕。

这白话文写该多好?这些之乎者也,的确不如白话文通俗易懂。

只是这科考制度如此,大家都随波逐流,自己免不了俗。

很快就写好了这道题,苏轶昭看了看,没什么错字,不过中间有一小段需要润色一番。

没办法,只能写三百字,自己总是洋洋洒洒,便只能删减一些了。

将后面深入讨论的文字划去,苏轶昭写了最后的束股,接着又看了一遍,这才点了点头。

在草稿纸上重新誊抄一遍,确定没有错误,苏轶昭才誊抄到卷子上。

这是她的习惯,必须得谨慎。若是按照之前涂改的誊抄,也有可能会抄错的。

抄完这篇之后,也到了用饭的时辰。

依旧是酱牛肉,不过今日的主食是水晶糕与合意饼。

苏轶昭拒绝了厨房给多准备的酱肘子,自己是来考试的,到时候吃的油汪汪,沾染到卷子上,这怎么可以?

再者若是吃坏了肚子,那还怎么考试?

她拿起筷子正要夹牛肉,目光不经意扫了一眼对面。

咦?居然还是上一次对面那个考生?

也对!那么多考生被刷下来,之前的座号得重排了。

苏轶昭只觉得有缘,便朝着对方微微一笑。

没想到对方皱着眉头,看似遇到了难题的模样,居然还过了第一场。

对面的考生见着苏轶昭今日换了糕点,吃地唇齿留香,不禁又咽了咽口水。

他恨恨地咬了一口手里的白面馒头,只觉得今日斥巨资买的白面馒头,一点也不香了。

苏轶昭哪里知道人家在想什么?她只是看见对面今日也换了口味,顿时觉得自己换个口味,乃是明智之举。

最后一道经题苏轶昭答得很是轻松,只在下晌花了一个时辰,她就写完了。

将卷子仔仔细细检查了两遍之后,苏轶昭又拉响了铃。

众学子不禁从卷子上抬起头,向号舍外探了一眼。

只见日头正当中,一点也没有下山的迹象。

“不用说,肯定又是苏轶昭!没想到他一次比一次早,我这还没写完四书题呢!”

众人心中不由得一阵怨愤,接着便埋头更加奋笔疾书。

苏轶昭不管这些人怎么想,等卷子被弥封带走之后,她就拎起考篮,施施然往龙门外走去。

时隔两日,一大早,第二场的榜单便新鲜出炉了,这次苏轶昭他们只在茶楼等着随从禀报。

“唉!这次榜一依旧是苏轶昭,不得不说,此子确实有几分本事。”

有的考生看见榜一不变,忍不住感慨万千。

“你没听说吗?这苏轶昭在京城可是名声尽显呢!之前书院的山长想收他为徒,只可惜当时苏轶昭已经拜李师为师,山长还扼腕,痛心疾首呢!”

“你是说奉天书院的山长吗?”有人震惊地问道。

“可不是?正是前太傅朱大人!”有人说着,还啧啧出声。

“这朱大人可是当今皇帝未登基之前的恩师啊!如今皇上还十分敬重他,虽说已经致仕,但常在御书房行走。”

这人大吃一惊,拉着刚才说话那人,不敢置信地道。

“之前还传言说他不想再收弟子了,没想到还是动了心。若是收了苏轶昭,那就是关门弟子啊!与皇上乃是师兄弟?这?”

“欸~不可妄言!不过也是苏轶昭没福分了,偏偏拜了李师为师,当真是憾事。”

这人嘴上说着可惜,可面上却满是幸灾乐祸。

“不过,这朱大人的长子可是吏部右侍郎,自诩纯臣,难不成朱家是有什么念头了?”一人突然道。

众人闻言疑惑不已,“朱家能有什么念头?与此事又有何干?”

第260章 连环计

那人翻了个白眼,“苏家的姻亲是谁?不用我多说吧?”

众人一阵思索,有人顿时恍然大悟,“兄台一语惊醒梦中人呐!”

有人出身寒门,对世家之间的事知之甚少,于是连忙追问起来。

一人躲在暗处,看众人对苏轶昭议论纷纷,便勾起了唇角。

苏轶昭还不知这些人对她的议论,此次初覆淘汰至二百零二人,苏家三兄弟还在榜上,是件大喜事。

不过苏轶梁的名次在一百六十七名,比之前那场降低了不少。

等下一场,他若是再不往前提升名次,他就得面临落榜的危险。

苏轶珏此次发挥很稳定,还前进了一名,乃是第八。

相较于苏轶昭和苏轶珏的轻松,苏轶梁只能带着沉重的心情再次下场。

这一场是再覆,依旧是贴经十道,试四书文一篇,后面则是律赋一篇。

略过贴经,苏轶昭看向后面的四书文题。今日出题,依旧是中规中矩。

“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出自《中庸》,苏轶昭对这句很熟悉,不假思索,便知出处。

“理无所殊事,无不可一诚之所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