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得回去准备一下给苏轶珏的贺礼,毕竟他们关系还不错。
苏轶昭刚回到院子,就听到侍方来禀报。
“少爷!蒙三来禀报,您让找的人已经找到了,不过他于十年前就离开了京城,回了祖籍安陵。”
“安陵?”苏轶昭皱眉,安陵离京城甚远,堪比北元府。
“他的家人呢?也一起离开了?”
“是!一起离开的,听说是放了奴籍。”
“你让蒙一去安陵走一趟,将人找到再说。”
苏轶昭算了算,若是那人还活着,现在应该已经五十多岁了,可不一定就还能活着,毕竟古人不长寿。
“那找到之后呢?是先回来禀告,还是将人带来?”
苏轶昭思忖了片刻,“若是可行,那就带回来。”
侍方领命出去了,苏轶昭则是将暗格中的东西又拿出来。
发黄的信封,时隔多年,这封信还是没找到主人。
她让蒙一找的人,是德庆年间的大理寺卿万荣的贴身侍从。
当年镇国公府的案子就是大理寺卿万荣办的,可万荣如今已经作古了。
苏轶昭想了解更多信息,那就只能找当年与之相关之人。
那些参与案件的大臣大多已经不在人世,还有少数几位,不是身居要职,就是早已不知所踪。
因此,要想知道真相,便只能从万荣的随从着手。
她了解过万荣,知晓他身边有一名武艺了得的随从。当年的事,此人肯定参与过。
将东西都重新放回暗格内,苏轶昭翻开一本卷宗。
德庆二年八月初五,长公主顺利诞下一女,取名毕钰。
毕钰?苏轶昭定了定心神,想起了原主的生母。
原主生母叫文钰,这二人的名字是巧合吗?推算了一下时间,二者的年纪十分吻合。
深吸一口气,苏轶昭觉得自己终于窥探到了当年的秘密。
若文钰就是毕钰,那当年到底发生了何事,镇国公府谋逆一事,事实真相当真如此吗?
可文钰就是毕钰的话,那她的夫君应该是镇国公府的世子盛清澜才对,那自己呢?
自己与苏文卿到底是何关系?与苏家到底是不是血缘?
头疼,苏轶昭抚了抚额头,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质疑自己不是苏氏血脉。
第412章 知情人
一件事巧合还可以解释,可很多巧合凑在一起,那就说不过去了吧?
苏轶昭心中有些狐疑,回想起苏文卿对自己的态度,她又觉得不太像。
相较于苏轶梁,她总觉得苏文卿对她还是较为宽容的。
走到梳妆台前,苏轶昭看向打磨清晰的铜镜。
“别说,还真不太像。”苏轶昭仔细打量自己的眉眼,又回忆了一下文钰的容貌,觉得自己应该肖母多一些。
“嗯......”这?好纠结,自己到底是不是苏氏血脉呢?
想到自己今年十五岁,德庆一十八年出生,当时文钰刚刚生下孩子,孩子就是镇国公世子的,想来也不可能和苏文卿珠胎暗结吧?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如今还需要查证。
当年之事也不知还有几人知晓,自己也不好贸然去查,若自己的身份当真如此,那不就是钦犯之子吗?
时过月余,蒙一那边终于有了消息。
“少爷!蒙一回来了。”侍方立刻进了书房禀报。
苏轶昭精神一震,“可是将人安置在了南城的别院里?”
她之前在南城买了座三进的院子,平日里就作为蒙一他们的落脚处。
“安置好了!”
今日正好是沐休,因此苏轶昭和唐氏请示了之后,便火速赶往别院。
“那人不在了,蒙一将他的长子带了过来。不过他好像对当年的事知道的不多,毕竟那时他还年少。”
苏轶昭听着侍方的话,点了点头。
刘昶今年三十有四,是村里的猎户,平日里靠着打猎也能解决温饱。
家里日子不至于艰难,但要说有盈余,那是没有的。
两个小子今年都十五六了,还有个姑娘小一些,都等着说亲,这就是一大笔花费。
因此,当有人拿着五十两银票放在他面前时,他心动了,跟着来了京城。
再次见到京城的繁华,刘昶觉得仿佛就在昨日。
想起年少时在京城的日子,再对比如今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刘家村的日子,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京城。乡野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暂且放下心思,打量了一眼屋内的摆设,摆设简单,看不出有多华贵。
然而他知道,富贵人家有很多宅院,有的宅院一年到头主家也不会去一次。
“请随我来!”突然一名身着劲装的少年朝他走来,道。
跟着少年去了正屋的里间,不过最里面还有一道珠帘。
正当他想打量屋里的陈设时,珠帘那边突然传来了脚步声。
帘后影影绰绰,他似乎看到了月白色的袍角,不过也只是一闪而过。
“劳你来千里迢迢来京城,真是过意不去。”
语气十分和善,然而声音却出人意料的年轻。
“这是我家公子!”旁边的劲装少年提醒道。
“草民刘昶见过公子!”刘昶连忙行礼,这是正主儿来了。
“刘叔不必多礼,这两日来京城还习惯吧?”
刘昶眼神一闪,他故意用了草民二字,就是为了试探。
对方没有纠正他的用词,想必是觉得理所应当。
看来这说话的少年必定是有品级在身的,不是勋贵家的少爷,就是朝廷命官。
苏轶昭一直在帘子后观察着此人的神情,她已经涉入官场,又岂会不知此人的小心思,不过是不在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