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在大户人家待过的,心思也不少。
“其实这次请你过来,是因为你的父亲!”苏轶昭叹道。
刘昶顿时心中有些紧张,他明白,自己要是毫无隐瞒,那就意味着要牵扯进是非中。
父亲临终前的遗言,是让他将此事藏在心里一辈子,从此不要再提及。
可是,他无法忍受儿女和自己一样过着平庸的日子,一辈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了生计而发愁。
他没必要效忠万荣,他们现在也是自由身,不是万家的家生子了。
当年的万家早已落魄,也是后继无人了。
“公子可是要问当年之事,其实我是知道一些的。”
见对方如此干脆,苏轶昭也不兜圈子了。
“那就劳烦你将知晓的说说!你放心,绝对不会亏待你的。”
“当年我父亲刘营是大理寺卿万大人的随从。”
苏轶昭点头,现在的大理寺卿早就换人了,不过她也没纠正,这不是重点。
“若您要问的是德庆一十八年,镇国公府被灭之事,这个我不但知道,还知道不少。”
“德庆一十八年,我已经有十六岁了。平日里一直跟着父亲在外行走,替万大人办事。我的骑射不错,万大人还时常夸赞我,说我有乃父之风。”
苏轶昭听着对方的絮絮叨叨,并没有打断。
因为这是回忆的过程,时间太久远了。
“德庆一十八年四月初十,万大人接到皇命,连夜围困了镇国公府。只是当时的镇国公府只剩下一些妇孺,府上男丁皆前往皇宫谋逆去了。”
苏轶昭听到此处觉得有些奇怪,既然有意谋逆,那为何不提前将家眷转移呢?
“先皇早已得知了消息,做好部署,就是为了请君入瓮。不过饶是如此,镇国公率领叛军闯进宫门之后,还是进行了一番激烈的厮杀。那一夜,整个京城都能听到短兵交接和嘶吼声。”
刘昶想起自己去宫门外打探消息时,从宫内流出来的血水将地砖都染红了。
血水流淌进宫外的护城河,此刻血腥之气似乎还萦绕在鼻尖。
“而后天色将明,这场厮杀才结束。镇国公败了,他的得力部将被抓了一大半。有的自缢当场,还有的则是被降服。镇国公带着剩下的亲信们杀出重回,一路逃出了皇宫。”
苏轶昭不禁立刻坐直了身子,“去了何处?”
刘昶深吸了一口气,“去了长公主府。”
“为何?长公主乃是先帝嫡长女,难道是为了挟持她?”
苏轶昭不禁想到了之前看的野史,或许那野史中的内容就是真的。
刘昶摇了摇头,道:“不知!”
“我当时只是个随从,所知有限。”
“而后呢?”苏轶昭忍不住问道。
“而后长公主为了擒拿贼人,惹怒了镇国公。镇国公自知出去也是死路一条,因此便一把火烧尽了长公主府,包括他自己。”
第413章 真相
“长公主府这么多人,都死于非命。”
刘昶感叹了一声,这样的勋贵人家,当年还有从龙之功,若是没有生出谋逆之心,如今还是那钟鸣鼎食的世家呢!
“那镇国公府的世子呢?他和长平郡主当时身在何处?”
苏轶昭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个,文钰没死,那镇国公世子是否还活着?
“当时围剿镇国公府的时候,并未看见那世子。后来镇国公谋逆失败,逃出皇宫之后,也不见世子的身影。最后我只听父亲提了一句,说是当时郡主和世子就在长公主府中。”
“这又是为何?镇国公谋逆,那世子难道不应该与父亲一同共进退吗?他去长公主府作甚?”苏轶昭疑惑地问道。
“这我就不知了,当时我也提出了这个疑问,可父亲却摆手让我不要多言。还说以后此事不要在外提起,就当烂在肚子里。
之后万大人得重病离世,临终前发还了我们一家的卖身契,父亲就带着家眷回到了祖籍生活。”
“可知万大人是得什么重病去的?”苏轶昭接着问道。
“万大人的病来地很是突然,一场风寒,先开始并未在意,只是每日里服用汤药。可五日之后,病情忽然加剧,当时他正在衙门当值,一头栽倒了下来。即刻找了太医,但为时已晚。”
苏轶昭觉得有些可疑了,既然是风寒的症状,当时还服用的汤药,照理说不会死地这么突然。
之前的病症应该较轻,而后突然加重了病情,这怎么像是中毒了?
刚开始中毒不深,但在没有防备之下,被加大了药量,导致一命呜呼了?
“在镇国公谋逆之前,万大人有没有调查过镇国公?”
“应该是调查过的,虽然没有听父亲提起过。但是之前那段时间,父亲很忙,每日都出门办差,有时候半夜才回来。有一次,我起夜经过厢房,发现父亲和母亲在夜话。”
“言语中提到了镇国公府,还有什么安顿好了。只是只字片语,想是怕被人听见,二人便没有再提。”
刘昶的母亲在三年前就去世了,苏轶昭有些遗憾,她确定刘昶知道的一定没有他母亲的多。
真是太可惜了,若是早日发现端倪,也不会少了这么多线索。
“你再仔细回想一下,看看是否还有遗漏之处?”
信息太少了,这样只能确认镇国公的死因,却并没有其他的帮助。
“可有听说镇国公为何要谋逆?当年他不是已经交出兵权了吗?若是有不臣之心,那为何要交出兵权呢?”
“这个就不知晓了,话说镇国公交出兵权有十年了,突然起了谋逆之心,确实令人不解。且他就在京城,居然能集齐五万兵力,那些亲信是突然倒戈,还是密谋已久,这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