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老三才不上当,干嘛打听大嫂家的事。
“我们也不知道,要不你去帮我们问问?”
谁愿意多这个事呀,闲聊罢了。
开学前一天,姜美心从潘大娘家拿回四套衣服,小西和小北一套,小南两套。
谢春梅正在给儿子长丰准备带去学校的粮食和衣服,看那新衣服眼热,商议道:“小南和长丰的身量差不多,大嫂,你借套新衣服给我,年底我就还你七尺布料。”
姜美心道:“前几天娘就说过,让你别抠门,扯几尺布给长丰做衣服,你自己小气,怎么好意思借我的。”
谢春梅羞恼的很,跑回家和徐老太求个公道,“娘,这次不是我找事吧,又不逢年过节的,她给向南做新衣服,那下地干活能穿吗?”
徐老太说:“你大嫂要向南去念书。”
谢春梅怔了一下,随即想明白了。
“高中要考的,大嫂是走了县长的关系吧,娘,我听到有人传大嫂和县长走的太近了,县长可是有老婆的,您真的要约束大嫂,闹点事出来,全村跟着丢脸。”
徐老太心里打鼓,她想过的,老大媳妇要改嫁,老秦家不会拦着,但有老婆的男人绝对不行。
她瞪一眼老三媳妇,“你就不能盼你大嫂点好?”
谢春梅:“那娘说说,凭本事考上的高中,向南为什么能去,他又没参加中考。”
徐老太说不上来。
姜美心家里,分完衣服,老三和老四开心的同时疑惑,“娘,二哥为什么有两套新衣服呀?”
“因为娘要你们二哥去做一件他害羞的事,多给一套衣服哄哄他呀。”
姜向南心疼的很,“娘,下地也穿不上这样的好衣服。”
姜美心道:“从今天开始,你不下地了,去上学吧。”
第19章
前几天姜向南和娘一起去县城高中问了,像他这种情况不能入学,必须参加中考。
娘说会想办法,但这些日子已经有对娘不好的谣言了。
姜向南不想因为自己的事,让娘委屈求全去求人。
“娘,高中我就不上了吧。”
“没说让你去上高中呀,你在村里初中上一年,我和老师说好了,给你补补初三的课,明年参加中考,凭本事考上去。”
姜向南都傻了,“娘,我十六了。”
现在初中招生的,都是三弟、四弟这样大的孩子。
“所以呀,这一年你要学人家三年的知识,要辛苦了,只要你努力了,考不考得上,咱都认命。”
姜向南实在不好意思去初中回炉,“家里三个念书的,负担太重了。”
秦向东道:“我和娘拿的都是满工分,家里还有卖蛋糕的额外收入,二弟,你拿这个借口,那不伤娘的心吗?”
姜美心知道他自尊心作祟,笑道:“古代三四十岁考科举多的是,你才十六,要真感到难为情,争取明年考上。”
姜向南就这样成了初中的大龄学生,村里人确实搞不明白姜美心咋想的。
谢春梅尤其不理解,酸的不行,“让向南念初中,大嫂子疯了吧。”
韩秀君给女儿做了新衣服,送春枝回县里继续把高三念完。
春枝当时退学,她是可以继续回去念的。
谢春梅随口一句,“女娃子多念一年有啥意义,二嫂子不如叫大嫂把春枝弄到厂里,再找个好婆家。”
韩秀君道:“三弟妹,你要觉得多念一年没用,叫长丰休学,我让你二哥退下来,让长丰进瓜子厂。”
谢春梅忙笑道:“我就随口那么一说,拖拉机已经在村口等着了,快走吧。”
齐云中学开学这天好热闹,一百多个学生,十几位老师,食堂、宿舍齐全,乡亲们热情,老师也认真负责。
学校就在村里,离家几步路,老二、老三、老四依旧回家吃,老二格外勤奋刻苦,吃饭都抱着书看。
瓜子已经收了上万斤,后面说没有资金不收了,其他几个乡的乡亲们,反而更凶猛的送挑拣好的葵花籽过来,宁愿领白条不要预付款,也要瓜子厂先收下来。
“我们信得过你们齐云村,卖掉再给钱。”
“我们村没有厂子,今年暴雨歉收,孩子们明年的学杂费都在这里面了,一定要收呀。”
“是呀,我家孩子明年就该上初中了,就指着点副业挣点学杂费了。”
村长为难了,开会研究,“咋办,收还是不收?”
有些生产队长说:“以前没有瓜子厂,大家也都活着,不能我们齐云村把风险承担下来。”
反对的多,村长估摸了现在的销量,确实用不了那么多瓜子。
他转头问姜美心,“美心,你说咱们还要不要收?”
姜美心本来不想出头的,她最近风头已经很盛了,县城和乡里,都有传她和县长关系太近。
村长既然问到了,姜美心说:“一万斤有一万斤的卖法,三万斤有三万斤的卖法。”
“要是真收了三万斤,你能卖得掉?”
姜美心忙说道:“村长,我可不立军令状,窑厂的活够我忙的了。”
村长笑道:“你敢说这话,我猜你心里有主意了,你放手大胆去做,村里给你计两个整工分。”
相当于姜美心一个人,抵了两个壮劳力满勤的工分。
姜美心想,多卖的话年底多分钱,多存点钱总是没错的。
她答应了,“好吧,我心里有预估,过年前两万五千斤应该差不多。”
“好,那就叫瓜子厂敞开了收,超额收一点没事,到时候就当给村民发年货了!”
听说齐云村的瓜子厂又开始收购,就算打白条,各个乡的村民跑几十里路,也把挑拣好的葵花籽送来,怕厂里检验不合格的不收,因此挑拣的特别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