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三婚辣媳妇(31)

而种地的话,农闲只能算七八个工分。

秦老头问道:“炒瓜子的配方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你不自己炒吗?”

姜美心笑道:“我这细胳膊腿的,干不来这重活,二弟三弟要是愿意,就跟我学吧,爹看行吗?”

秦许生愣了,他以为大嫂会叫向南跟她学,怎么也轮不到他和三弟。

秦海生也愣了,他媳妇没少在背后嘀咕大嫂,他原以为大嫂不会让他家占到一点便宜。

老二媳妇心里自然愿意,瓜子厂一年下来,一个劳力能算三百多个工分,比下地强多了。

老三媳妇心急难耐,这会只想给大嫂斟茶认错,生怕爹不同意,刚想开口,被秦老三瞪眼,不许她说话。

秦老头一辈子不占人便宜,现在也不占集体便宜,问道:“一家去两个壮劳力,村里人会不会不乐意?”

姜美心说:“爹不用担心,配方是我琢磨出来,教自家人合情合理,二弟三弟进了瓜子厂,那二弟妹和三弟妹,就不能再参加瓜子厂的招工了。”

谢春梅实在没忍住,“我和二嫂现在不进去,以后就难了。”

老三媳妇只顾小家利益,把徐老太气的不轻,“老二老三进瓜子厂,还能说自家人的配方不能外传,你要想进去,那让老三别去学了。”

“那不行。”炒瓜子的大师傅和小工,计的可不是一样的工分。

谢春梅也不能让二哥一个人独占配方,她呵呵笑道:“还是让海生和大嫂学吧。”

“那就这么决定了,老二、老三,你们明天去瓜子厂,村里难免有人阴阳怪气,该忍要忍一忍。”

“我们听爹的。”

睡觉的时候,徐老太觉得跟做梦似的,这才几个月呀,村里多了个钻窑厂,现在又开起来食品厂,还建起了学校。

“你看,咱们齐云村从老大媳妇嫁过来,是不是变好很多?”

秦老头说道:“县长都夸老大媳妇能力强,也是咱们齐云村齐心,正好赶到一块儿了,厂子才能开起来。”

徐老太赞同,“以前老大媳妇在青山村,村里没人说她好,来了咱们齐云村,老秦家和村里人,可没有为难过她。”

“回头你交代老二老三,炒瓜子的配方,连儿子媳妇都不要说。”

“这我懂,老三媳妇要是知道了配方,还不知道怎么作呢。”

姜美心和村长说老秦家出两个炒货的大师傅,另外还要招五个小工,岗位只有五个,人选让村长定,村长的意思,生产队根据队里情况,每个生产队推选一个名额。

名额选好,姜美心带着大家去各村收葵花,先付二成的定金,剩下的货款等腊月结算。

隔壁乡听说齐云村收葵花籽,价格公道,纷纷跑过来送货,几天的时间,收了几千斤了。

数量高的让秦老二害怕,“大嫂,还收吗?”

“收呀,但是质量你们要严格把关,没挑拣好的一律不收。”

瓜子厂赶着交货,齐云村用瓜子厂做信用抵押,从信用社贷到了款,上人手抓紧施工盖学校。

知青点已经盖好了,一排三间通铺,还盖了厕所和厨房,通铺里的床搭好,厨房的灶台也垒好了。

知青们要搬到知青点去,住了十来天的窑厂办公室,再看看知青点,房檐低、空间小,没有之前住的敞亮通透。

肖闻倩看着不远处已经上梁的学校,说道:“他们在学校给老师盖了宿舍,规格可比知青点好多了。”

韩心欣说:“如果县里给调配老师,当然要宿舍了,老师是来教书的,我们是来劳动的,最好别去攀比。”

肖闻倩问闵秀春,“你是师范毕业的吧,那应该可以去当老师。”

闵秀春道:“我过两三年就要回城的,一届都带不了,不抢了。”

搬好知青点,村里给每个知青半天假,让他们进城添置东西,闵秀春和韩心欣进城,去她家里吃了饭。

韩心欣问道:“你不给家里打个电话吗?”

闵秀春摇头,“不想打,打也是后妈接,没意思。”

“对了,你说肖闻倩提我学历的事,她也落不到好处呀?”

韩心欣说:“我估计她是想和村里提意见,但是不好一个人去,就想给你找点事一起去提,你当老师的要求村里无法同意,那她提的要求不过分,一对比,或许就满足她了,但我也是猜测,你这个省城来的大小姐不去,她不一定提。”

肖闻倩果然没有多余的举动。

月底了,瓜子厂交了九百斤货,学校盖好,县里等于多了十几个工作名额。

虽然学校在乡下,但是距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有班车有拖拉机队每天往返,报名的老师还挺多,具体人数,要看这次秋季招生有多少孩子。

本村和附近几个村庄的适龄孩子基本都报名了,姜美心给小西和小北报名。

初一凑够了两个班。

县里给了压力,说最好能开三个班。

姜美心提议道:“学校的老师要吃饭,我建议弄个食堂,这样远一点的孩子也能来上学。”

食堂不盈利,饭菜卖便宜点,还能解决三到四个劳动岗位。

在学校食堂上班,也计一个满工分,村长把这几个岗位给了家庭困难的。

姜美心和瓜子厂的员工说:“盖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多读点书,你们出去收瓜子,多宣传咱们村的学校。”

大家答应了,几天的时间,学校又多了几十个报名的适龄孩子。

有人找秦家老二、老三打听,“你大嫂子把配方给你们,把向东弄去了拖拉机队,她亲生的向南却下地干活,你家大嫂子心里想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