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坚持要给,刘大娘故作生气道:“我说不要就不要,我收你那点钱,别人不得笑话我?”
江宁见此情形,决定入乡随俗,决定以后再用别的方式还这个人情。
刘大娘笑眯眯地说道:“你啥时候需要菜,自己去菜园子里摘就行,想摘多少摘多少。”
他又去王婶子家,情况跟刘大娘家差不多。
江宁这下欠下了两份人情。
接着,他又买了二十个鸡蛋,两只公鸡,人家来盖房子,总不能全是素。
一切准备就绪,李守信带着他的临时建筑队就来了。
他们熟门熟路,干起活来又快又好。
村民们有空也来帮忙。
江宁负责跑腿、协调和做饭,陈大娘王婶子主动过来帮忙做饭,帮江宁减轻了很多负担。
等到开始盖房子时,大家说,用砖头打地基比较好,没有砖头怎么办?凑?你家几块,我家几块,大队倒塌的旧房子旧仓库又派上用,大家挑拣了一些好的拿过来。江宁的房子就成了下半截是砖,上半截是泥胚的房子。地基一打好,房子盖得飞快,两天过去,四面墙就垒了一人多高。
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江宁心中感激,更加用心地给大家做饭。
第一天午饭的主菜是小鸡炖蘑菇土豆,由于人多肉少,每个人只能分到两块肉。但这毕竟是荤腥呀,只有过年过节才有的吃。众人吃得是满面红光,意犹未尽。
对于盖房子这事,江潮也想帮忙,他碍于自己的身份不敢来,江潮的爷爷不知从哪弄来了一条五斤多重的大鱼送来。
江宁收到这份重礼,有些过意不去,老胡却劝道:“给你就收下,江潮爷爷感谢你对江潮的帮助,这孩子总跟你在一起,比以前开朗了许多,要不是不方便,他都想亲自来谢你。”江潮是个孩子,跟江宁来往,大家不怎么在意,要是江潮的爷爷也跟他来往,怕是对江宁会有不好的影响。
江宁想了想,收下了,以后他会多照顾一下江潮。
江宁看着这条大鱼开始琢磨开了,这鱼怎么吃?红烧、清蒸、炖汤还是做水煮鱼?
最后,他看了看这么多张嘴,红烧不太够,狼多肉少。
水煮,红红的汤底,多放豆芽小白菜小油菜,显得鱼肉很多的样子。
而且还可以一鱼多吃,鱼身做水煮鱼,鱼头炖豆腐。
下午四点钟,江宁就开始准备晚饭了。他先把大鱼处理好,鱼肉片下来,加盐和淀粉腌好。
锅烧热,放入小半碗油,加入葱姜蒜和干辣椒爆香,再加上他自己炒的底料,很快,一股强烈霸道的香味在山崖上弥漫开来。
正在盖房子的众人忍不住吸吸鼻子,问道:“小江又做什么好吃的了?”
正在抹墙的方朝阳说道:“我刚才看见老胡提了一条大鱼。”
大家的眼中放着光芒,今晚又有好吃的了。
他们在江宁这儿干活,最盼望的就是这一天两顿饭,从来就没失望过。
江宁把底料炒香,再加入水烧开,先把豆芽放进去,再放白菜油菜,最后才放入切好的鱼片。鱼片不能煮太老,否则会影响味道。
水煮鱼做好后,江宁又开始做鱼头豆腐,今天两道肉菜够丰盛了。剩下来的就是素菜。
乡亲们送来的蚕豆豌豆被江宁拿去磨成了粉,他用淀粉做了一大盆凉粉,凉粉白中带着点淡绿,看着就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凉粉也是一粉多吃,用香菜小葱凉拌一盆,剩下的切成薄薄的方块放在锅底用油煎,撒上盐和佐料。凉粉的表皮变得脆脆的,吃起来更弹更香。
这一阵又一阵的香味,把大家肚子里的馋虫都勾出来了。
到五点时,大伙干活都有些心不在焉起来,时不时地伸长了脖子朝厨房这边张望。
江宁也察觉到了,对大家说道:“今晚早些吃饭,吃完再干吧。”
大伙挠挠头,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江宁和陈大娘她们把两盆水煮鱼端到桌上,其他菜也一一端上来。
水煮鱼红彤彤油汪汪的,鱼头炖豆腐,汤清鱼白,一红一白互相映衬着。
大家看着看着,忍不住吞了一下口水。
江宁招呼大家坐下吃饭。
大家坐下来,迫不及待地去夹水煮鱼,鱼肉鲜嫩弹滑,吃到嘴里,麻、辣、咸、香,诸种味道一齐在炸开,让人欲罢不能。
鱼头炖豆腐比较清淡,但也别有一番滋味。还有一样好吃的是煎凉粉,又脆又香。
大家牛也顾不上吹,天也顾不上聊,只知道埋头痛吃。
陈大娘王婶子她们则边吃边聊,向江宁打听这水煮鱼的做法,她们做鱼多是炖汤清蒸,连红烧都少,都觉得这个吃法很有意思。
江宁把自己知道的那点东西悉数教给他们。
陈大娘感慨道:“小江,你这双手可真巧,会修机器还会做饭。”
王婶子接力夸:“这孩子懂事礼貌还心善,长得也好。”
两人看向江宁的目光都变了。
陈大娘抢先问:“小江,你已经十九了是吧?还没对象吧?”
江宁心中闪过一丝不好的预感。这场面太熟悉了。
不行,他要把一切麻烦的因素都扼杀在摇篮里。
想到这里,江宁放下筷子,一脸地伤感惆怅、欲言又止。
两人发现了他的异样,赶紧问江宁怎么了。
江宁这才说道:“陈大娘,我跟你说,你别告诉别人,我怕人说我搞封建迷信。”
陈大娘耳朵一动,这是有情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