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什么,”萧殷不耐地挥手,“不去便不去,真当我稀罕去么——别耽误少爷我的正事。”
他说完,眼也不眨地盯着那辆迟迟没有动静的马车,心说,这么大阵仗,马车上坐的会是什么人?会不会是话本子里写的世外高人……说不准这就是他的奇遇!
“芳娘!”
正心猿意马间,却忽听身后传来一道再熟悉不过的女声。
只是,那话音不复平日的温和沉静,竟带着几分抽泣。
他怀疑自己听错,愕然回头:可来者不是顾氏还有谁?
她甚至一路跌跌撞撞,向府门小跑而来。
再没半点执掌中馈的当家主母派头,只不过是个再寻常不过的、焦急的母亲而已。
“芳娘!”她喊着,“芳娘……!”
沉沉在马车上等得坐立难安,忽听到母亲的声音远远传来,蓦地一怔。
回过神,却好似瞬间又回到了许多年前:她与兄长偷溜出府,爬树捉鸟,下水捞鱼,总要玩得日暮西沉才舍得回来。母亲担心,因此总是早早就等在院门外,听见他们嬉笑打闹跑回家的声音,立刻迎上前来——
【阿缨,】母亲怀里抱住她,伸手轻点兄长的额头,笑道,【今日又带着芳娘去哪儿野了?两只泥猴儿,才多大,便不着家。】
沉沉连幕篱也忘了戴,轻踏轿凳,从马车上一跃而下。
萧殷只见眼前一道浅绿身影闪过,再定睛看,那少女已然把头埋进自家娘亲怀里,两手紧紧环住顾氏的腰。
而顾氏颤抖着手,轻托起怀中少女的脸,泪眼朦胧间,仍不住确认:“芳娘?是我的芳娘?”
八岁以前的谢沉沉,足比同龄的少女圆润一大圈。
为此,没少被邻家小孩或兄长的同窗们拿来取笑,她也不生气,仍是整日笑呵呵的。
手里永远拎着油纸包在吃。今日抓一包糖栗子,明日拎一把甜果子。
可如今,顾氏稍微拢紧手臂,便能将她紧揽在怀里。骨头硌着肩膀,生疼。沉沉却似浑然不觉,红着眼圈,笑着抬起头来,说阿娘,你一点儿也没变,和沉沉梦里的样子一模一样。
她八岁那年,随伯父派来的人去往上京,那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见着什么都觉得新奇。
直到真的踏上回家的路,方知,回来的路原来那么长——那么远。
远到好像那些少不知事的旧事,记忆里的旧人,都是上辈子的回忆。
六年过去,谢家昔日的宅邸早被族老霸占,她一路行来,瞧见邻家的虎头也已搬走。
纵然街道还是从前记忆中的街道,风景却大不相同。
……还好,阿娘还在。
她再不必做皇宫中朝不保夕、命若蝼蚁的小宫女,可以做回十四岁尚在闺中、无忧无虑的谢家芳娘。
沉沉收拢手臂,紧紧依偎在顾氏怀中,只觉许久未有过的宽心和满足。
裙角却倏然被人扯了扯。
她起初没当回事,任由它去,直到听见方武——亦即一路护送她的镖师头子一声厉喝,才回过神来,望向自己脚边,那被他声音吓得一动不动、傻在原地的男孩儿。
“啊!”
顾氏亦回过神来,忙擦擦眼泪,拉过萧殷道:“沉沉,这是……”
“你是谁?为什么抱着我阿娘哭?”话未说完,萧殷却抢着开口。
他生得有几分像顾氏,于是,亦有几分——像谢缨。
沉沉看着他,恍惚中,仿佛又看见了许多年前的那只“大泥猴儿”,可如今,她却是更年长的那个了。
心下的五味杂陈,岂是一语可以道清。
她不想在顾氏面前表露出不合时宜的怀念,只能努力让自己笑,继而蹲下身去,视线与他平齐,说:“我叫谢沉沉,是你……”
是你,什么?
话哽在喉头。
她忽的若有所感,抬头看向一直在旁默默不语、神情微妙的老管家,又看向头顶正上方,那块醒目的“萧府”牌匾。
末了,只能轻声道:“我与你,都是阿娘的孩子。”
*
回到江都城的第一日,沉沉住进萧府东厢的一处偏院,把行李归置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提笔给魏弃写信。
先是问,前次在驿站寄出的几封信,殿下可收到了么?
又说我已回到江都,见了娘亲,一切都好。最后,端端正正写上一句,“问殿下安”,便把信纸对折收起,装进信封,交给了方武。
“殿下有没有回信?”她顺口问。
方武却只面色凝重地摇了摇头,“按理说,姑娘在崇州时便寄出第一封信,来去半个月便能送回上京,若是有回信,此时,怎么都该送到了,”他话音沉沉,“但如今五封信去,竟都毫无回音。”
沉沉几乎每到一处驿站,便会给魏弃去一封信,报平安之余,顺带描述一下途中的见闻。
但,因为认识的字不多,每次说的话其实也都是那几句:无外乎是,风景美,人很好,饭好吃,睡得香。
难道魏弃是因为她写得太无聊,所以懒得回?
沉沉心中羞惭,又不好直说,只能装作同样疑惑,说若有回信,请方大哥一定托人尽快送来与我。
......
在萧家住的第一个月,沉沉过得尚算太平。
平日里,除了帮顾氏带带那同母异父的胞妹萧婉,便是偶尔去接萧殷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