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手撕对照组剧本,年代女配觉醒了(645)

作者: 一夏南北 阅读记录

韩家人纷纷点头,童安阳看着这样的男人,内心骄傲和自豪,似乎她比上一刻更喜欢他了。

她越是喜欢他一分,越是遗憾上一世的自己错过了怎么样的幸福。

这个春节大家伙过得格外热闹,家家户户都桌子上都有鱼有肉。

除了鱼肉罐头,童安阳还教给大家伙不少做鱼的法子呢,一个比一个好吃,以至于这一个月村民们热衷于吃鱼!

没过多久,韩一鸣的录取通知书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省里、市里和镇上的领导们,坐着车,带着一众工作人员敲锣打鼓地给他送录取通知书,以及奖励。

得知韩一鸣是省理工状元,村民们都高兴疯了,恨不能自己村改名叫状元村。

韩父和韩母两边的亲戚家孩子,也陆陆续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最近村里特别热闹,经常有邮递员过来送大学录取通知书!

童安阳的录取通知书只比韩一鸣的晚了五天。

当初他们一起学习的十九个学生,全部考上了京都的大学,连一个专科都没有。

别说村民们,就是十里八乡的人都带着孩子们过来,拎着各种礼品,想要拜韩一鸣为师。

韩一鸣无奈,只能一遍遍强调,他是为了陪着媳妇儿学习拿高中毕业证,琢磨着陪一个人学习也是陪,就召集了亲朋一起。

哪里想到他们刚拿到高中毕业证,就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

他们就是捡了个大漏,全国很少跟他们一样准备充分的人,他们要是考不上大学才丢脸了。

但是现在大家伙全部都投入到明年高考的复习中,竞争格外激烈。换成他参加明年的高考,说不定只有专科学校录取他。

韩一鸣说的情深意切,而童安阳也在一旁配合演出。

所有人都被他们说服了!

第589章 七十年代学渣逆袭记(50)

也对,大学哪里是那么好考的,他们好像听村广播里说过,五百四十多万考生中,只有二十七万被录取了。

除了韩一鸣给出的解释,大家伙都不相信自家孩子比不上那十多名准大学生的脑子。

那十多名准大学生,就是普通人,占了提前复习的便宜,不然他们肯定名落孙山!

他们不是学霸,而是捡漏王,是运气不错。

而这样的运气只有那么一次,他们的孩子注定跟大学无缘。

录取通知书来了,韩家人便开始收拾准备去京都了。

韩一鸣跟童安阳决定先以探亲的名义,前往京都寻找房子,等他们买下房子后,父母、兄弟和嫂子们便可以带着孩子们,以相同的理由到京都探亲。

一家人商量一番后,韩一鸣寻找村长开了证明,一份是他们探亲证明,另一份是身份证明,还有一份则是迁户口证明等。

可以说他将需要的证明,一次性全部开启全了。

二月份天气已经开始一天天变暖,韩一鸣和童安阳每人带了两身衣服,一包吃的,便坐着火车前往京都了。

车上的饭菜味道还不错,俩人不是缺钱的主,点一份盒饭、在站台买点小零食,再吃点家里带的好吃的,说会话、看会风景,睡一觉,一天一夜便过去了。

他们一早抵达津市,因着买房子是大事,他们不觉得自己一天就能敲定下来,而他们的探亲证明开得是津市的。

是以他们先在火车站附近的招待所办理了入住。

津市距离京都很近,夫妻俩乘坐客车前往京都,又转乘两辆公交车,在十点多的时候才抵达京都城北区的大学城。

这里不仅有他们俩报考的帝大和民大,还有其他三四所大学呢,是以这片地方被称为大学城,而中央大街更是被人称为大学街。

俩人就准备在大学街两旁寻找房子!

现在只是恢复了高考,但是经济还没有彻底放开,街道两旁开门的都是供销社、国营饭店、理发店、邮局、裁缝铺等组织开办的店铺。

哪怕有些人家的房子,在大学街有门,却也紧闭上着锁。

锁上的锈迹斑斑和厚厚的尘土,都在说明私人开铺子的行为,还没被明面上允许!

偶尔两家虚掩着门的,也是些赚不了几分钱、帮人缝补衣服的铺子,或者帮人浆洗衣服。

韩一鸣问了人后,带着童安阳去街道办,询问有没有人卖房子或者租房子的。

得知俩人开春后即将在帝大和民大上学,街道办的工作人员格外热情。

“在哪里都有买房子和租房子的,咱们这边住户很多,你们想要什么样的?”

小两口早就讨论过了,是以韩一鸣笑着说:“婶子,这次跟我们一起考到这边大学的老乡很多。”

“……我们村子现在做养殖和食品加工,家家户户生活条件不错,开始年年有结余了……”

“家里人怕我们在这边吃住不习惯,而且也知道我们毕业后很有可能留在京都,便想给我们买房子、落下户口。”

“我们家里亲戚多,光是我们兄弟六个中,就有我跟我五哥考上了大学……我爸爸那边五个兄弟,妈妈那边七个堂兄弟,都考上大学了……”

“所以,不拘什么房子,只要没什么归属权争执的,我们都想看看……尤其是一楼有小院、靠着大学街的……我们上下学方便,而且农村人喜欢有院子……”

这一条街长着呢,前后三条街,约莫三公里,街道左右带店铺的房子自然不少。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翻看着本子,笑着点头说:“有的,现在人员调动很大,甚至还有去其他省市的同志急于出手房子……也有老两口为了给孩子们买房结婚生子,卖了房子换成两三套的,又或者换到其他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