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食味天下(431)

作者: 鱼妙清 阅读记录

明明王易眼里对于郑斌这样吃喝嫖赌的纨绔生活都是羡慕,偏偏又装出一副正经人的样子。明明不想和郑斌混在一起,对于郑家的巴结又让他不得不跟着郑斌走。

看没人拿出茶叶,郑斌就想着把爷爷交给自己的茶叶拿出来,让他们好好开开眼。

手一动,旁边的王易就看见了,他一拉郑斌的袖子,阻止了他。

靠近说道:“现在还不是时候。别忘了郑爷爷让你来干什么。”

郑家老爷子当年和冯老确实是茶友的关系,但是又互相有点不服气。

人老了老了,郑老爷子就想着为后代谋求点什么。他知道冯老平时不显,实际上学生里有好几个能耐人,就想着孙子靠着好茶在冯老面前先混个好,然后在冯老的学生面前有点情面。

郑斌手里的茶叶,可以说是郑老爷子这辈子找到的最好的茶叶了。他现在为了孙子,让郑斌全拿过来了,要是赢了冯老的茶,郑老爷子早就和孙子说了,剩下的茶叶就当是礼物,一并送给冯老。

郑斌想起自家爷爷的嘱咐,就先忍住了没说话。

看好一会儿没人出来,被冯老称作"老姜"的老爷子开口了。

“看起来还得我先出手。”说着,手里拿出一个竹筒做的细长的茶叶筒。

冯老笑眯眯,“老伙计,看来你挺有信心的嘛!”

姜老点头,“咱俩是差不多时候爱上喝茶的,你能找到好茶,我自然也是不差的。我手里的这点,还是当年我到安溪,从一个老茶农手里好说歹说,才匀过来的。”

说到安溪,大家心里对于这个小竹筒里的茶叶也都有了点猜测。

“那行,既然你带了好茶,那就先露一手吧!家伙我都准备好了。”冯老一指旁边,茶室里,所有的茶艺用具一应俱全。

姜老也不推辞,他带过来的好茶叶,当然得自己泡才安心,要是不小心泡的不好浪费了,那他得多心疼啊!

姜老用电磁炉装了一瓶纯净水先烧起来。

“老姜,趁着现在,你先说说,你带来的到底是什么茶呀!”一位优雅的老太太问道,“你说安溪,是不是铁观音啊?”

安溪的茶里,铁观音最为出名。

“当然是铁观音,而且是极品。”说起这个,老姜就眉飞色舞,“当是匀给我茶叶的那个茶农说了,那是他偷偷截留下来的极品铁观音,可以说集天地精华,四季温润,正脉之源,味道最是纯正。”

好好的茶叶,被老姜这么一说,都有点玄乎了。

郑斌在角落里偷偷的撇了撇嘴,不以为然的样子。

相比于郑斌的一点儿也不懂茶,王易是懂茶的,他对着郑斌解释道:“ 铁观音讲究观音韵,由于品质要求很高,制作工艺上,正韵铁观音更加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看天做青,秉持传统制茶技艺,沿袭手工古法精髓,严格把控走水、发酵、烘焙环节,恰如其分,以正艺传承,才能成就正韵。”

说话间,水已经沸腾了。用滚烫的开水先清洗泡茶的茶碗、过滤网、公道杯和饮茶用的茶具。

然后用茶匙取出茶叶放进茶壶里。

茶叶取出的时候,大家也都仔细的看过去,只见取出的茶叶条索圆结,色泽乌暗,质朴无华的样子,暂时倒是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

然后用沸腾的水泡茶,水冲泡下去,茶叶立即四散开来,茶香微微透露出来。

一般来说,铁观音冲泡的第一泡茶水是不喝的,将第一泡茶汤重新再清洗一遍茶具,这个过程称为洗茶。

接着就可以正式冲泡铁观音了,将开水倒入茶碗中,然后盖上盖子,稍等一会就可以拿起盖子闻闻铁观音茶叶的香味了。

在安溪有句茶谚:“品茶评茶讲学问,看色闻香比喉韵。”所指色、香、韵,即为正韵品鉴之道。

铁观音得名虽在清朝,但茶史已逾千年。元代刘秉忠的《咏云芝茶》所评,尤其精妙:“未得天真味,先闻圣妙香”;而陆游诗句“舌根常留甘尽日”也意蕴深长。

第二泡茶水出来,所有人凑近,拿起一个茶杯。

先观其色,茶汤金黄浅翠,清亮见底。

再闻其香,不同于第一泡的茶香不显,第二泡的香气已经慢慢的显露出来。香味飘渺幽雅、忽远忽近、若有若无的王者兰香,清纯持久,高雅纯正。

抿一口,入口甘甜,让人唇齿生津,更可贵的是茶叶带来的兰香味,让味觉和嗅觉都有了极其美妙的体验。

一口喝完一杯,郑斌似乎没尝出什么味道,砸了咂嘴。

等到第三泡,茶里的兰香味更加明显,郑斌这才尝出了些味道,说了句“这杯味道还差不多”。

极品的铁观音,加上绝佳的茶艺,能让茶汤七泡而有余香。

姜老的手艺只是业余,当然达不到七泡那个份上,这铁观音只得五泡,之后香气就淡了。

“老姜,你这次还真没胡说,这茶还真是极好的。观音韵极正。”冯老抿着茶香摇头晃脑,真没想到老姜能带来这种好茶。

老姜再次清洗了泡茶的工具,闻言瞪了冯老一眼,“我什么时候胡说过,这茶就是极品,也就是我手艺不佳,才得五泡,不然来个高手,七泡绰绰有余。”

第230章 白毫银针

品过姜老带来的铁观音, 众人先休息了一下, 聊了一会儿。

等到嘴里的茶香散尽,才等第二个人展出自己的茶叶。

等了好一会儿都没第二个人出来。

“你们难道除了老姜, 都没带茶叶过来?”冯老不可思议,平时大家举办茶会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