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寡妇名满天下(305)
幸好,安排筵席时多准备了几桌吃食,不然就尴尬了。
七天时间一晃而过,陆言瑾收拾好行囊又离开了。
此次离家,相见不知何时何日,李氏郁郁了好几天。
唐绵也有些失落,但她很快想通,孩子大了,总要出去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收拾好心情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粮食上。
经过三年的不断尝试和努力,杂交水稻粮种总算有了些成果。
看着手中比现有粮种稍小一些的谷粒,唐绵稍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陆夫人,咱们这算.....成功了?”县衙的司农,不太确定的问。
唐绵扬起唇角点了点头,“应该是。不过,还得明年试过后才知道。”
“现在的可比前几年好多了,明年试种一定能成功。”
不知是安慰还是太高兴,县衙的司农看着唐绵手中的谷粒斩钉截铁的开口说道。
这三年,可累死他们了。再不成功,骨头都得散。
京城来的司农,在当年过年时便回去了四个,留下两个跟着唐绵研究新粮种。
这会儿,他们也十分赞同县衙司农说的话。
在这乡下地方待了好几年,再不回去,京城什么样都要忘记了。
唐绵笑了笑,收起谷粒,“辛苦各位大人了。天色不早,几位大人先回去休息吧,过几天开始收集明年的谷种。”
“好,好,好。”
几人连连应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就离开田间。
这几年他们都住在吴运升家,县衙代表官方给了吴运升租金,又派了一个妇人负责他们的饮食起居,一个小厮替他们跑腿。
唐绵看了一眼满田的金黄,也转身回了家。
这三年发生了不少事。
去年言修参加了院试,得了院试第一名,姐夫就安排他去游学了。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写信回来告诉他们当地的所见所闻。
哦,毛毛也跟着他一起去了。
毛毛读书没什么天分,但他学武还不错,大家都觉得磨练两年可以参加武举考试,应该能得一个不错的名次。
而姐夫也在两年前调离了泸安县,去了河中府做知州。
第298章 高兴得太早
吴大夫父子两人,也跟着他们一起离开了。吴大夫给吴小东说了一房媳妇,现在小媳妇怀孕五个月。
杀虫药随着新方法种稻种麦子的普及,也走上了正轨。
而自从他们搬离泸安县后,大家也只在过年时才见一面。
这三年间,言瑾只回来过一次,待了三天就走了。
值得高兴的是,言瑾升官了。由正六品的昭武校尉,升为从五品的游骑将军。
他今年十八,给他说亲的人络绎不绝。
唐绵虽然觉得他可以说亲了,但也尊重大儿子自己的意愿。
孩子不想现在说亲,她也不勉强。
另外,大堂哥的大儿子言轩,两年前考中进士,如今在翰林院做庶吉士,把大伯一家高兴坏了。
遗憾的是,在言轩的喜讯传来后不久,老族长去世了。
不过,老族长是笑着离世的。因为,他看到了陆世一族崛起的希望。
“绵娘回来了,快去洗手。井里放着中午熬的绿豆汤,我去给你弄一碗来喝,好去去暑气。”李氏听到开门的声音走过去,见是唐绵当即乐呵呵的开口。
唐绵点了点头,“谢谢娘。”
然后去了灶房的水缸边打水洗手。
天气燥热,唯有家中的井水有丝丝凉意。
刚洗好手,李氏就将凉凉的绿豆汤端了过来,“你喝完后就去歇歇,娘去做饭。”
“嗯,谢谢娘。”唐绵伸手接过来,没有反驳李氏的话。
她确实挺累了,想去躺一会儿。
好在三年努力终于有了点成效,过几天收完谷种就可以歇几天了。
这几年水稻的产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亩产基本都在五百斤左右。
不过,据言修写来的信上所说,有的地方用了新方法种稻后,亩产能达到五百五十斤。
看来,地域不同,产量相差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好在水稻和麦子增产后,税收并没有增加,吃饱饭的百姓多了不少。
她又分别买了一百多亩旱地和田地,家中每年的进项多了好几百两。
不仅是她,村里不少族亲的进项都在增多,能供孩子读书的人家也慢慢多了起来。
她在县衙的房子也租给了他们,几家合租,算下来比住书院便宜不少。
---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年。
新春伊始,唐绵从过年的喜悦中抽离出来,投入到忙碌的种粮大计里。
今年是头一次种杂交水稻,稻种不多,唐绵一点都没有假手他人。从挑稻种,到晒种浸种播种,都是她一人亲力亲为。
播种半个月,她发现杂交水稻的种子,发芽率不如原有的种子。
这不仅让唐绵有些忧虑。
只能耐心的按照书中所写,施肥除虫放水灌水,好在后面慢慢长了起来。虽然秧苗不如原有的壮,但总算有了希望。
等到秧苗长好时,又移栽到最好的三块水田里,共六亩多地。
这六亩多地,唐绵看顾得十分细致,田里有一丁点杂草都给拔了。
一有虫害的现象,立马喷药。
等到结穗时,唐绵发现杂交稻的稻穗比一般水稻的稻穗要大。
看到这一事实,所有人都高兴坏了。
只可惜,等稻穗一日日成熟,才知道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第299章
唐绵发现杂交水稻稻穗中的空壳,比一般水稻稻穗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