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叙这次没有带着大包小包回去,因为他听林文华说,现在海城买得到的东西县城也能买到了。
林叙今年是和林培一起回的。
林培在研究所,压力没有林叙那么大,不过他每天搞的研究都相当烧脑,林叙眼睁睁看着他从学生时代的活泼变得沉默寡言。
林文华原本也挺为林培担心,可去过海城一趟之后,他发现林培的同事们都和他差不多,话不多,戴个眼镜默不作声地搞研究。
用他领导的话说,研究所是个坐冷板凳的地方,要耐得住性子才行。
何况林培的沉默寡言也只在工作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他私下里还是原来那副乐天的模样。@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林叙对此解释为,都工作了,哪有不疯的?
哪怕林叙在南江厂过得很开心,可当压力巨大的时候,他同样会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
林培包里带着《故事会》和武侠小说:“平时天天盯着那些数字看,不放松放松,我绝对会疯掉的。”
林叙翻了翻《故事会》:“怎么都是我看过的?”
林培瞅了他一眼:“你们平时也看这个?”
“那不然呢?”林叙反问他,“不然工作时间怎么打发?”
养牛的都知道,牛要吃草,耕地时间还不能太长,不然只会消耗牛的寿命,反而不划算。
他们平时搞研究搞设计已经累得够呛了,再不让大脑休息休息,林叙总觉得自己有一天会变傻。
“没那么容易的。”林培叹了口气,“我都没有变傻。”
林叙:“……”
他真的很想了解,毕业之后这几年,林培都度过了怎样的人生。
“赵海平和钱鸿今年回来不,你和他们联系过了吗?”林培问林叙。
“钱鸿应该会回,他每年都回家,赵海平嘛,他去年没回,今年也该回了吧?”
对方天南海北地到处跑,每个月在的地方都不一样,在林叙和林培看来,赵海平的行踪可以用神出鬼没来形容——不是对方亲口说出来,他俩都猜不出来对方究竟出现在了哪里。
不过从上次见面的状态来看,赵海平可谓相当放松,丝毫没有林叙和林培两人身上的紧迫感。
或许因为考古本身是一份不能急躁的工作,林叙觉得,现在的赵海平是在践行自己的理想。
其实林叙也觉得自己在践行理想,但或许因为目前的船舶行业离他理想中的第一还有距离,他熟知未来船舶业发展的宏伟景象,就希望目标能够早早达成。
因而他很难保持平和。
哪怕他清楚,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造LNG船,他再着急都没用,还是得按既定的步骤把一艘船慢慢造出来。
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急什么。
“你是因为期待值太高了。”陈辽和徐军杨指出过林叙这个毛病,“考到一百分就足够了,但你每次都希望自己能考120分。”
因而南江厂那些由林叙负责的项目,林叙都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但相对地,因为他设置的标准太高,他就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制造压力。
厂领导对他有期待,他自己又对自己抱有期待,所以哪怕是在休息时间,林叙都很难做到全身心去休息。
他倒是希望自己能有赵海平那种心态,可惜现在的他还很难做到。
林叙叹了口气,这大概也和他是重生人生有关。
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生,他却拥有了两次,在他看来,这辈子就是对他上辈子的弥补,让他没有重蹈覆辙,可以让上辈子的所有遗憾消失无踪。
所以他会更珍惜这辈子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尤其是在70年代以后的这个节点参与到船舶行业的发展中来。
“钱鸿状态倒是不如之前。”林培沉吟片刻道。
林叙点点头:“那也是没办法的,他和人打交道的机会多。”
在林叙看来,钱鸿为人比较诚挚,没什么心机,如果放在他们厂里搞技术,钱鸿这样的性格其实是合适的,可他的工作偏偏是性情更圆滑的人适合去做的。
不过照钱鸿自己的说法,他好歹也摸爬滚打了几年,已经慢慢习惯了工作的节奏。
“一想到我还有好几十年退休,我就觉得日子难过。”林培叹了口气,“还是读书的时候最自在。”
林叙看着他:“读书的时候没有钱。”
林培:“……你少说两句也没啥。”
两人这次回家,考虑着给家里添置一台电视机,红河村地方偏僻,但是条件好的人家已经配上电视机了,虽然那大多也是子女给安排的。
县里的电视机价格要比海城的新款便宜一些,只是卖的都不是大牌子,而是被大城市淘汰下来的旧款,功能没有那么多,不过对住在乡下的人们来说,新不新款没那么重要,能看就行。
两人想的是,舅舅舅妈年纪越来越大了,外公外婆也不爱出门,地里的活儿也渐渐干不动了,不如就给几人买台电视机打发打发时间,反正给他们买电视比给自己买电视划算。
一天的工作忙完,脑细胞都烧空了,哪有心思看电视?
外公外婆倒是有台收音机,平时可以听听新闻广播之类的,外婆喜欢听单田芳,但不管怎么说,电视机到底比收音机更有意思一些。
第12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