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学期, 林叙的课业更加繁忙,就课程设置来说,他们学的内容其实比之前要少, 不过难度进一步加深了, 所以林叙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的时间也更多了。
他眼下正在写一篇关于焊接的论文。
10月国庆节过后, 系里给他们这届本科生配备了指导老师,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一方面,因为他们77届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他们这届毕业后是要接受社会检验的, 高校自身实力如何,从他们这批毕业生的质量就能看出来。
而另一方面,在这个年代,老师们愿意在学生身上花时间, 彼此的距离没那么远。
林叙有在南江厂实习的经历, 他的焊接实力是得到工厂认可的,所以他的指导老师温昉建议他写一篇焊接相关的论文:“可以从你自身的经验出发, 也可以参考目前国外的先进技术。”
林叙之所以能在南江厂引起关注,本质上还是他掌握了焊接的新方式。
技术之所以被冠以先进之名,则根本上是因为它能被转化为成果。
见林叙面露难色,温昉暗示他:“不知道怎么写的话,你甚至可以写一写目前焊接技术的发展,我举个例子说,南江和大连两家船厂都邀请了日子国的技师来指导,但其他船厂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南江厂和大连厂之间一直有竞争关系,大连厂的“和平廿五”号和南江厂的“和平廿八”号当初几乎是同时投入建造的,两家工厂约定,谁造出来,就把船开到对方所在的港口。
后来是大连厂速度更胜一筹,把“和平廿五”号开到了外滩。
然而,两家船厂代表了当下国内造船的顶尖水平,大连厂和南江厂有条件邀请国外船厂专门指导,不代表其他工厂有条件。
“老师,我只是个普通学生。”林叙无奈道。
他不是不肯写这篇论文,实际上,林叙平时除了听课之外,做的最多的就是查阅国内外论文资料,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课业进步迅速,也有赖于这些资料的帮助。
林叙担心的是,就算他写了一篇论文出来,他本人也只是海城交大船舶系一个学生而已,他写出的东西能被认可吗?
能对船厂产生什么帮助吗?
温昉比林叙要大上不少,今年也有40多岁了,在交大船舶系的老师里,他属于相对年轻的一位。
高考停了十年,交大也有十年没有招老师,他们77届的学生相比后世的高考生们要成熟许多,老师们也是如此。
“这有什么好害怕的?”温昉道,“哪怕到了现在,很多技术都是在工人们的造船实践中一点点累积出来的。”
建国以前,不管是南江厂还是大连厂,工人们都是按日子国侵略者的要求替侵略者造船,日子国是决计不可能让华国人看到全部图纸的。
建国之后一穷二白,没有图纸tຊ没有设备,一艘艘船的建造经验都是造船工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慢慢才变得系统化、正规化。
林叙担忧自己水平不够,怕自己写的论文误人子弟,但温昉觉得,有这种担忧的学生,是绝对不会写出一篇糟糕的论文来的。
“你慢慢写,不用急,我回头再替你找找资料。”温昉道,“图书馆里不够用的话,我去708所给你借。”
林叙:“……倒也不用。”
708所是他们船舶系统的骨干研究所,和交大关联也算紧密,不过林叙觉得,就为了一个本科生的论文特意去708所,温老师对他也太过厚爱了。
林叙这么感慨的时候,华洋和王宁琦同时斜眼看他:“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他俩分到的都是系里治学特别严谨的老教授,对学生尤其严格的那种,华洋每天都会接一大堆任务回来,一部分是教授给他安排的资料清单,另一部分是对他学业不足之处的纠正。
“不好好干的话,他会跑到我家告状的,和我奶奶唠一个下午,我奶奶要是生气了,路过的狗都要遭殃。”
林叙:“……”
忽然觉得,温老师真是个大好人。
……
林叙开始找焊接的资料了。
他上学期已经找过不少资料,对图书馆的馆藏可谓烂熟于心,不过那时候林叙更关注国外技术的革新,在听了温昉的提议之后,他需要查更多关于焊接技术从无到有的资料。
换而言之,他要写一篇大论文。
上辈子林叙一直在关注船舶行业,可以说,国内新造了什么船,有什么技术突破,他多少都有了解,只是那时候他没有学习专业的造船知识,就算看到了新闻,他也只是懵懵懂懂的。
而眼下,林叙却在努力回忆自己曾经看到的关于焊接的内容。
有一些技术革新在当下是无法实现的,比如机器人焊接——海外倒是有这样的条件,早在60年代,北美就在尝试制造焊接机器人。
但现在,他们整个交大也只有那么一两台计算机而已,相关课程也没有开设,所谓的机器人焊接暂时只能想想。
当然,林叙依然把它作为备选项,放进了自己的论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