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将女为帝(162)

作者: 喵圆喵 阅读记录

李定山的反叛,终究还是给武安带了无穷的后患。

孟舒澜明白晏清的意思,是让他警惕羌人调虎离山——在怀临开战,诱他抽调西疆兵力,却趁机大军直赴西疆。

西戎虽然先前同武安一战,定下了友好协议,但若温哲茂请兵西戎,从未被打服气的西戎人,可是正好得了能卷土重来的理由,甚至连堵世人嘴的借口都有了——他们是应武安皇子的邀,替他扫除叛贼,救出被胁迫的武安皇帝,是在践行同武安的友好协议。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那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东西。

而西戎人屡次进犯武安,为的也不是一块小小的武安。

不足西戎一半国土大的武安,在西戎眼中就是一座顽固的城池罢了。

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东边更富硕的大梁。

西境疆域自雪山而下直连海域武安,正好横在了西戎与大梁之间。

武安,是卡在西戎野狼喉咙里,阻碍他们吃肉的一根刺。

要想吃到肉,他们要么将刺整个吞下去,把武安划为西戎的城池;要么就将刺拔出来,培养一个任他们摆布的傀儡皇帝,让他们能顺利地借道东伐,能在武安境内屯兵。

这对于武安来说,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对西戎来说,后者却要更划算。

武安是块硬骨头,硬吞下去是要伤筋动骨的。

大梁也不是软柿子,唇亡齿寒,武安如果真的顶不住了,待西戎与武安两败俱伤,一举发兵,两者一起划归疆域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而若是将武安这块嚼不烂的骨头吐出来,以其为饵,调兵进武安境内,在武安东疆屯兵,大梁定然不会视而不见。

双方交战,赢了吃肉,输了,西戎也不过是丢了块嚼不烂的骨头罢了。

再说,真在武安境内同大梁打了起来,等着骨头被砸得稀烂的时候,将残渣舔舐干净也算是不亏。

所以支持温哲茂起兵,对西戎来说,是一件很划算的事。

为此,他们甚至可以给周边的小家伙们,一点儿汤喝。

又或者,直接让小家伙们上前面卖命,他在后方紧盯形势,对头就打,不对就撤,稳赚不赔。

这就是武安的局势,自前朝起就摆在武安眼前的烂摊子。

前有恶狼,后无援兵。

不用指望大梁会顾及着唇亡齿寒,支援武安同西戎对战。

那同接受西戎奴役,放他们入境去同大梁开战事一样的道理。

最后遭殃的,都只有武安一个。

武安要在两大巨头间存活,只有将自己变得足够硬,让他们吞不下去,吐不出来!

又或者,成为他们不能觊觎的庞然大物。

既然他们可以觊觎武安领土,那武安,又为什么非得忍气吞声地只守不攻?

羌国视武安为肥肉,心急火燎地想将其端上餐桌,为此傍上了西戎,勾搭上了温哲茂,打得一手好算盘,却没想过武安这肥肉,也是烫嘴的。

“鸡肋,虽食之无味,但丢了也着实可惜。”

晏清瞧着疆域图上,不过武安三分之一国土,又与武安紧密相连的羌国,忽地勾了唇角,“自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哪有虾子蹦跶得欢的?”

瞧见晏清眼中的冷意,孟舒澜却亦是笑了开去:“大抵是觉着身后跟着大鱼,觉得自己当了诱饵,还能跟着拣点渣滓。却不想,河豚虽小,带刺且毒;黑鱼虽大,却对河豚无以下嘴。倒是虾子,挺合口味。”

四目相对,皆在对方眼中瞧见了昂扬的战意。

“这件事且先不往上报。”

孟舒澜还记得晏清所说的,那曾藏在温哲茂背后的人,“我会尽快同端王取得联系,由他主持南疆大局,借助他手下东疆兵力,以及收束起来的南疆兵卒,在整个西南边境,布置好捞虾的兜子。”

晏清想了片刻,虽觉得此事不上报皇帝有些不妥,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到时候上面怪下来,也不过是一句形势所逼的事。

只是武安粮食本就歉收,国库大半银钱皆用于漳怀水患的赈灾重建,真要起大战,军粮、军饷,皆要从别的地方想办法。

“粮饷的事不用担心。”

见方才还踌躇满志的晏清皱眉,跟了她多年的孟舒澜立时就明白她在操心什么,“这些年父王同母妃在大梁,也并非就是纯粹的游山玩水。况且武安若是倒了,对大梁也没什么好处,不能借兵,借点粮饷,应该还是不难。”

孟舒澜说得轻松写意,但这其中的难处,晏清就算没有亲历,也曾在史书上见过。

但再难,也只能去做。

“需要什么助力尽管开口。”

晏清道,“康叔周游列国行商,手下人脉还是有的。”

第146章 拐人未遂

相比于晏清的认真与郑重,孟舒澜却反倒是像一切已经尘埃落定般,带了几抹闲适的笑。

康永安周游列国,各国的人脉都有一点,但康永安本身并不是什么高出身,商行也算不上什么顶尖,能够接触到的人,也多是中下层。

若是漕运、私货,那找康永安是没错的。

但若要让大梁开口援助武安,康永安那边的人却是难办的。

要论行商,靠着海运、海盐起家,掌握着武安海域经商的大头,又拥有最大的陆商商行,行商百年的孟家,才是真正的上下通吃。

也是因此,才有后来的武安首富孟家。

他爹也才能靠着捐钱,捐出个王爷不说,还拐走了皇帝的胞姐。

孟家富可敌国,却能存活百年之久,其根基之深厚,甚至让历代皇帝都不敢轻易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