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又有一个梁朝打扮的中年男子过来搭话,一双贼眼在三人身上打量着。
说了没两句,吴蔚便给了小梅一个眼神,后者默默将手探入怀中,抽出一截闪亮亮的匕首,冷冷道:“滚。”
男子见小梅带了家伙,并不纠缠,狠狠地瞪了三人一眼,转身就走。
待到货物全部放好,张阳来请示吴蔚道:“公子,扶桑这地方不产马,需得雇上几个挑夫把咱们的货物运出码头,到了外面再找地方安置。”
“好,你去吧,我们等着。”
“是。”
大概一炷香的功夫,张阳带着十几个挑夫回来了,这些人里有大半上身打着赤膊,头上缠着一条白布,挑着扁担,上边挂着一捆麻绳,有赤足的,还有穿着草鞋的,下半身穿的也不能称之为裤子,更像是一块布围成的介于裙子和短裤之间的东西。
张阳指着地上的货物,用扶桑语吩咐了几句,那些人便开始工作了,将货物绑牢,挂在扁担上。
张阳招了招手,吴蔚抬眼看去,只见又有两个扶桑人抬着一个大号的“鸡笼”朝自己走了过来。
这码头上还真是卖什么的都有啊……卖鸡居然还这么有仪式感!
正在吴蔚感叹之际,张阳的声音又起:“公子,出了这片码头,外面的路很是泥泞,小人为公子传了一顶轿子来。”
吴蔚恍然大悟,原来不是鸡笼,而是驾笼。
所谓的驾笼,就是扶桑的轿子,与梁朝的大气,华丽不同,扶桑的驾笼,着重体现的是那个“笼”字。
若想入笼,非跪坐不可,即便如此,身高太高的人坐进去也会非常不舒服,非小巧袖珍的身型不可。
坐上这个驾笼之后,笼子里面的人的脸,那可真是正正好好对着前面轿夫的屁股,而且距离很近……
便是吴蔚这般好修养的人,看着眼前的这个大号鸡笼子,也忍不住满脸的嫌弃。
吴蔚在蓝星电视里也曾看过驾笼这种交通工具,哪怕是经过现代科技加成并美化过的,尚且一股子小家子气。
更别提眼前这个了。
“我不坐,你们谁想坐?”吴蔚说道。
第269章 芦荟有毒
吴蔚看向芦荟和小梅, 问道:“码头外面泥泞,你们两个谁坐轿子?”
小梅直摇头,芦荟则是捻唇轻笑, 垂首拒绝。
吴蔚看向张阳, 后者讪笑一声,来到那两个轿夫面前, 掏出两个铜板递了过去, 随即说了几句扶桑话,那两个轿夫便抬着鸡笼离开了。
打发“鸡笼”的功夫,那些扶桑的挑夫也把吴蔚等人的货物绑好了, 张阳快步来到最前面, 带着挑夫朝码头外走去。
张嵩和小梅一左一右将吴蔚护在最中间, 芦荟则背着硕大的行囊走在队伍的最后面。
随着脚步的移动,周围梁朝打扮的人越来越少, 扶桑打扮的人则越来越多,扶桑人无论是发式还是衣着与梁朝都有着巨大的区别,一眼就能认出来。
吴蔚也开始打量起周围的环境, 在这个时代扶桑人的身高明显低于梁朝人的平均水平,码头上看到的零星几个建筑也颇具扶桑特色, 只是这种特色是没有经历过后世的科技和审美加持过的,透出一股破败的小家子气。
或许是因为在码头谋生的人大都是苦出身,路上见到的扶桑人, 衣不蔽体者甚多,如蓝星电视剧里穿着精致服饰的体面人, 吴蔚连一个也没有见到。
挑夫随处可见, 还有些大宗货物被放置在一个类似板车的载具上,也是由人力拉着。
走了小半个时辰, 才出了码头,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脚下的铺设的石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泥泞的土地。
由于长年无人处理,这里的淤泥被人踩踏出了一种奇怪的光滑感,每每与足下接触便会发出一种粘腻的声音。
吴蔚看了看脚上的鞋子,有些后悔:早知道是如此路况,就不穿三娘给自己做的鞋子了。
这些挑夫只负责挑出码头,在码头外面还有另外一批挑夫,张阳蹚着没过足面的淤泥又找来了一群挑夫,待货物交接完毕,众人继续上路。
外面的这些挑夫全部都是赤足行走,路的两边有些小摊子,买的基本都是鱼获,往往只有一个盆子或者两个木桶摆在那儿,便成了一个摊子。
走在这样的淤泥里,行路自然有些吃力,好在吴蔚这几个月跟着小梅练功,每日扎马步,提升了下肢的力量,才没有掉队。
……
又走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脚下的淤泥才渐渐变干,没有之前那么难走了。
街道两边尽是和风建筑,每一间商铺的门脸都不大,建筑与建筑之间几乎没有距离,街道狭长狭长的,透出一股逼仄和压抑。
店铺门头上也不见悬挂招牌,往往是一面旗,或者一个帘子充当招牌。
吴蔚他们一行人所到之处,引来许多扶桑人的目光,吴蔚留意了一下,那些扶桑人对他们也仅仅只是打量,最多在小梅和芦荟的身上多停留一会儿,想来是梁朝和扶桑通商已久,在码头附近生活的这些扶桑人,对梁朝商旅已经见惯了。
吴蔚在心中默默做了有个评价,这里的发展程度甚至都不如清庐县……
无论是城镇的整体建设,还是百姓的衣着和精神面貌。
自己千里迢迢从梁朝带过来的那些东西,真的能卖出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