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老李家的锦鲤童养媳(201)

作者: 渔眠 阅读记录

刘承祖看他们这么积极,也帮腔:“爹,咱们就买了吧,小满大夫都把我治好了,咱得报答她。”

刘宗整个人都无力了。

他出诊金了,还是大大的诊金!

再看了会儿自己儿子,刘宗咬牙,狠狠道:“成!”

青石村的人都忙着干活,一个没看好让人跑了,他家也跟着遭殃。

还不如买下来关在自家安心。

他儿子好不容易才能站起来,以后就能走路。

大好的日子还没过,怎么能被凤凰山的土匪盯上?

老李头这个高兴啊。

当即就带着刘宗去了村长家。

老村长得知卖了十两银子,整个人都恍惚了。

等刘宗将人带走,他拉着老李头就问:“他怎么给你这么多钱?”

“刘老爷说了,一个壮劳力要十两银子,我这都半价了,他哪儿能不愿意啊。”

“可那是土匪啊!刘老爷又不傻。”

不止不傻,还精明得很。

从来都只听说刘老爷管他们要钱,什么时候他们管刘老爷要出钱过?

“我家小满把刘少爷的腿治好了。”

老李头给村长使了个眼色。

村长明白了。

难怪刘老爷愿意当冤大头。

老李头眼珠子一转,凑近了村长:“我家因着那两土匪花了不少钱,这十两银子是不是该给我家?”

“你问问村里人愿意不?”

老村长又把皮球踢还给老李头。

第167章 爹要累坏了

村里人当然不能答应。

老李头很遗憾。

十两银子,一家分了一百个大钱。

剩下两百个大钱,村里人买了盐,各家一分。

老李头暗念:亏了亏了。

分了钱,青石村的人的心思全被修桥的事给占据了。

刘地主家招工了。

在自家门口修桥,还一天给二十个大钱呐!

虽说不供饭,有二十个大钱也不错了。

大家齐齐涌向刘家报名。

青石村的青壮年几乎全去了。

壮劳力少的人家,一天也有几十个大钱的进项。

壮劳力多的人家,一天恨不能一百多个大钱。

青石村的人都红光满面。

不少人家的吃食已经从稀的变成干的了。

甚至还能偶尔闻到村里的肉香味。

不过壮劳力们去干活后,地里的活儿就落在家里女人孩子身上。

为了干地里的活儿,村里的孩子们纷纷退学。

最后竟然只剩下村长家的虎子、李初元、陈小满和刘书言四个人。

刘先生看得直摇头。

却也知道,庄户人家不能全来念书,也就不勉强。

全村只有老李家没人去干活。

李栓子来老李家走动时,在老李头跟前狠狠显摆一番:“我五个儿子、两个大些的孙子都去修桥了,一天能挣一百四十个大钱!”

“满仓爷您就是儿子生少了。”

说完还剔牙:“昨晚吃的肉,啧啧,真香啊!”

老李头眼皮一撩:“你家日子过得好了就帮帮我呗,我想再修个井,手头紧,要不你先借我一贯钱?”

一大把年纪的李栓子“蹭”地站起身,连连往院子外退:“可不兴开这玩笑哟!”

“你家一天能挣一百四十个大钱,日子过得红火,还舍不得借一贯钱给我?”

“我还指望攒点钱建青砖大瓦房呐!”

李栓子不敢多待,苍老的腿迈得虎虎生风。

话音落下,人已经到了院子外:“咱们村有井,您还打什么井呐!”

丢下这句话,李栓子已经走远了。

坐在门槛上的老李头“哼”一声:“抠门!”

在院子里补鞋子的周大丫抬头看他一眼:“你一开口就是一贯钱,可不得把人吓跑了。”

“吓跑了清净。”

老李头累得够呛,压根不想招呼人。

周大丫也觉得胳膊累得厉害。

“还是得听小满的,咱家要挖个井。”

老李头揉揉老腰:“谁能想到酿酒这么累人?”

房子建好后,家里只有个老木匠打家具。

村里人又都去建桥了,没什么人走动。

老李头大手一挥,正式开始酿酒。

李二宝要在酒楼干活,没法帮他们。

杨慧莲和张桂兰没法干重活,只能帮着洗洗衣服做做饭。

最近县城有人家也在卖鱼丸,李大宝的鱼丸卖得比以前少,倒是能腾出手来帮家里挑水。

周大丫心疼他,让他管鱼丸生意就成,酿酒的活儿就落在她和老李头身上。

按着小满交代的,他们先得把高粱背去晒谷场的石磨那儿磨碎。

家里也没有牲口,只能靠他和周大丫拉磨。

等磨完挑回来,就得蒸稻壳。

蒸好后得跟高粱粉搅拌均匀。

到这一步后,就得往料里加水了。

一斤料要半斤水。

今儿他来来回回挑了好几回水,一把老骨头都快累散架了。

“酿酒的法子小满是告诉咱了,可能不能成还不好说。我看啊,咱还是得先酿成了才能打井。”

老李头狠狠抽了口烟,悠悠吐出来。

“那也成,等咱的家具都打完了,再找人打井。”

周大丫将线打了个结,直接咬断。

老木匠在屋子里打家具,他们在别的屋子干这些,他瞧不见。

要是打井的人来了,怕是得看到点什么。

先把酒酿好,放在屋子里,再去打井,别人就算知道她家在酿酒,也学不到。

老李头也有这个想法。

因着累得狠了,晚饭老李头没什么胃口。

周大丫倒是比平日吃得多些。